赠 内 人

    张 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鉴赏

    这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对准了宫女在宫廷表演中浓妆艳抹、美轮美奂的一幕,而是描写了宫女的业余休闲生活。只有在她的私生活中,才能展现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从而揭示了她们内心的孤独和命运的悲惨。

    后宫佳丽三千,这三千佳丽又以其出身、姿容、才艺分为三六九等。“内人”,是地位很低的一级。她们是皇家艺妓,属教坊下的宜春院,由宫廷供养,其主要职能是表演宫廷歌舞,当然也有被皇帝临幸的可能。她们可能是获罪官员的家属没入庭掖,如上官婉儿;或是因姿容才艺俱佳而被掳入宫中的女子,如唐代著名的歌女许和子。入了宜春院,这些女子的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还有宅地,但生活不再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见到母亲、姑姑、姐姐等亲人。

    宜春院是她们的“家”,这个“家”是与外界隔绝的。诗中写道“禁门宫树月痕过”,既是“禁门”,必有守卫,出入都是受到督管的。既是“宫树”,必是遮天蔽日。“月痕”即月影,朦胧不清。环境描写幽闭压抑,生活在其中的人又是如何的呢?唐代周昉的名画《内人双陆图》描绘了内人们下棋为乐,消磨时光的业余生活,可能更多的宫女是过着孤灯长夜的生活。诗中的宫女百无聊赖,看着月亮升落,在处处禁闭的宫中,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唯看高树上天晚归来栖息的鹭鸟。鹭鸟翩翩飞舞,纷纷栖落,这幅图景是宫中唯一富有动感的、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图景。倦鸟归巢,尚有自由和快乐,尚有自己的巢窠,而诗中明眸善睐,久久凝视鹭窠的妙龄少女,是否也触景生情,牵动愁思?这愁思在下两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时间的延伸,地点也转换到屋内。这是一幅孤灯拔钗、剔焰救蛾的图画,其中充满了隐喻。当她看到一只飞蛾落入烛火时,她产生的反应是“斜拔玉钗”,然后剔焰救蛾。我们可以说这是少女善良的本性使然,这何尝又不是少女内心的真实意愿的表露。“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些充当内人的女子,一部分本是官宦人家的子女落难,而被抢入宫的女子,也少有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愿望。命运本已坎坷,进入这宫禁森严的皇宫,就仿佛飞蛾扑火一般,惺惺相惜,方才有不惜玉钗,勇救飞蛾这一行动。结合全诗来看,这一行动富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对宫女姿容的描写,着墨不多而情态逼真。一是写宫女的美丽,仅用“媚眼”一词,一是写宫女姿态,用四字“斜拔玉钗”,动作优美富有动感。悲剧是看到美好的事物的毁灭。宫女越写得美丽,其命运越让人痛惜。

    (梅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