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任汩鸿[1],师何以尚之[2]?佥曰何忧[3],何不课而行之[4]?鸱龟曳衔[5],鲧何听焉?顺欲成功[6],帝何刑焉[7]?永遏在羽山[8],夫何三年不施[9]?伯禹愎鲧[10],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11],遂成考功[12]。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13]?洪泉极深[14],何以窴之[15]?地方九则[16],何以坟之[17]?应龙何画[18]?河海何历[19]?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20],墬何故以东南倾[21]?九州安错[22]?川谷何洿[23]?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24]?南北顺椭[25],其衍几何?昆仑县圃[26],其凥安在[27]?增城九重[28],其高几里?四方之门[29],其谁从焉[30]?西北辟启[31],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32]?羲和之未扬[33],若华何光[34]?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35]?焉有虬龙、负熊以游[36]?雄虺九首[37],儵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38]?靡蓱九衢[39],枲华安居[40]?灵蛇吞象[41],厥大何如?黑水玄趾[42],三危安在[43]?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44]?鬿堆焉处[45]?羿焉日[46]?乌焉解羽[47]

[1] 不任:无法胜任。汩(ɡǔ):治水。鸿:同“洪”,洪水。

[2] 师:众人。尚:荐举。

[3] 佥:皆。

[4] 课:试用。意谓尧并不赞成鲧治水,而众人极力荐举,为何不先试用一下?

[5] 鸱(chī):鸱鸮,猫头鹰。曳:牵引。衔:衔接。盖指鲧治水时,有鸱、龟牵引衔接,助鲧筑堤防水。

[6] 顺欲:顺从众人的期望。

[7] 帝:帝尧。刑:指将鲧处死。

[8] 遏(è):囚禁。羽山:鲧流放处。

[9] 施:释放。

[10] 愎:当作“腹”。相传鲧被处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以刀剖腹,大禹便从中出生。

[11] 纂(zuǎn):继承。绪:事业。

[12] 考:先父,指鲧。

[13] 谋:治水方法。

[14] 泉:当作渊。洪渊即大深渊。

[15] 窴(tián):同“填”。

[16] 九则:九等。禹划分九州,将各州土地分为九等。

[17] 坟:划分。

[18] 应龙:有翼龙。

[19] 历:经过。据说应龙以尾画地,便成江河,流入大海。

[20] 康回:水神共工。冯怒:大怒。

[21] 墬(dì):古“地”字。相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失败后怒触天柱不周山而死,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22] 错:通“厝”,安置。

[23] 洿(wū):深。

[24] 修:长。其修孰多,谓大地东西距离与南北距离,哪个较长。

[25] 椭:狭长。古人认为大地南北距离略短于东西距离。

[26] 县:同“悬”。悬圃,一作玄圃,相传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众神所居。

[27] 凥(jū):处,指居所。

[28] 增城:神话地名,在悬圃,即昆仑最高处。

[29] 四方之门:指昆仑山上四面八方的门。

[30] 从:经过。据说各方的风皆由昆仑诸门出入。

[31] 辟:同“辟”,辟启即开启。相传西北风名为不周风,即由昆仑西北门出入。

[32] 烛龙:神话中的神仙,居于西北海外,人面蛇身而赤色,以目照明,睁眼为昼,闭目为夜。

[33] 羲和:日御,神话中驾驶日车的人。扬:指扬鞭。

[34] 若华:若木的花。相传若木生于昆仑以西、日落之处,日落后,若木的花就会发出红光,下照大地。

[35] 何兽能言:古代传说猩猩能言。

[36] 虬龙、负熊:虬龙负熊的故事今不可考。

[37] 虺(huǐ):毒蛇。

[38] 长人:巨人,指防风氏。传说防风氏为夏禹时的诸侯,高三丈,守封、嵎二山。

[39] 靡蓱(pínɡ):蔓生的萍草。九衢(qú):指萍草有许多分枝。

[40] 枲(xǐ)华:大麻的花。

[41] 蛇吞象:相传巴蛇食象,三年才吐出象骨。

[42] 黑水:相传发源于昆仑西北隅。玄趾:或为交趾之讹,交趾即今越南。

[43] 三危:神话中的地名,在黑水南。据说黑水、三危等处皆产不死药。

[44] 鲮鱼:传说中的怪鱼,人面人手而鱼身,见则有风浪。

[45] 鬿堆(qí zhuī):一作鬿萑,又作鬿雀,一种食人鸟,白首鼠足。

[46] 羿:帝尧时诸侯,射日英雄。(bì):射。

[47] 乌:金乌,即传说日中的三足乌。

赏析与点评

此为《天问》的中段,内容从天上转到地下,以寻绎神话传说的原来面貌,主要涉及的是家喻户晓的洪水故事。屈原论述的动机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反映人类对大自然百折不挠的抗争,如鲧禹父子在长期治水的实验中逐渐将传统的堵塞法更新至疏导法,终于纾解了民困。其二则反映了人事的纷争,如鲧的失败被杀非仅治水不力,而是与天帝发生龃龉(包括《山海经》所言鲧没有得到天帝允许而盗取息壤)。这无疑是为关于治乱兴衰的后段张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