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为帝王之州[1],自六朝迄于南唐[2],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3],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4],罔间朔南[5],存神穆清,与天同体[6]。虽一豫一游[7],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8],自卢龙蜿蜒而来[9]。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10]。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11]。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12],升其崇椒[13],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14],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15]、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16],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17],蛮琛联肩而入贡[18],必曰:『此朕德绥威服[19],覃及内外之所及也[20]。』四陲之远[21],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22],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23],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24]。』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25],非不华矣;齐云、落星[26],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27],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28],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29],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30]。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31],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32],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33]?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34],勒诸贞珉[35]。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1] 金陵:江苏省南京巿。明太祖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定都金陵,直至明成祖永乐十八年(一四二○)迁都北京,凡五十二年。

[2] 自六朝迄于南唐: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皆定都于金陵。南唐乃五代十国之一,历时三十九年(九三七至九七五),亦都金陵。

[3] 定鼎:建都。相传夏禹铸九鼎,为国家重器,置于都城,代表政权所在。

[4] 声教所暨:声教,指风气和教化。暨,及也,到达。

[5] 罔间朔南:罔,无也;间(jiàn),区分,动词。朔,北方。

[6] 天:《宋学士文集》作“道”,即天道,其义一也。

[7] 豫:逸豫,享乐。

[8] 狮子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北,以山形似狮子得名。

[9] 卢龙:卢龙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北,朱元璋尝大破陈友谅于此。有山蜿蜒如龙,号曰卢龙。

[10] 蟠绕:曲折盘旋。

[11] 轩露:开朗坦露。

[12] 法驾:天子的车驾。

[13] 崇椒:崇,高也。椒,山顶。

[14] 见江、汉之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宗。这里指江汉之水朝宗入海。

[15] 栉风沐雨:栉,梳头。沐,洗沐。形容风吹雨打,勤苦奔波,以风雨来梳洗之意。

[16] 中夏:中国。

[17] 番舶:外国的商船。

[18] 蛮琛:琛,玉石。蛮琛指外邦的珍宝。

[19] 绥:安抚。

[20] 覃及内外:覃(tán),延长,伸展。内外,《宋学士文集》作“外内”。

[21] 陲:《宋学士文集》作“夷”。

[22] 炙肤皲足:炙,晒焦。皲(jūn),冻裂。形容生活艰苦。

[23] 捋(luō):采摘。行馌(yè):送饭给在田里工作的人吃。

[24] 衽席:床铺,比喻安逸之境。

[25] 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所建的两座阁楼,故址在今南京巿。

[26] 齐云:五代韩浦所建之楼,故址在今苏州巿。落星:三国时东吴孙权所建之楼,故址在今南京巿东北落星山上。

[27] 不旋踵间:“不”,《宋学士文集》作“一”。踵,脚后跟,旋踵形容时间极短。

[28] 岷山:在四川省松潘县,古人误以为是长江的源头。

[29] 委蛇(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而始入海:《古文观止》原缺“始”字,今据《宋学士文集》补。

[30] 天堑:堑,防御用的壕沟。天堑即天然防线。

[31] 逢掖之士:穿着宽袍大袖的人,古代儒者之服。指儒士。

[32] 圣:《宋学士文集》作“帝”。

[33] 油然:自然而然。

[34] 宵旰:旰(ɡàn),下午。宵旰即宵衣旰食,指天未亮就穿衣服,日落后才进食,表示勤于政事。图治之功者:图治指极力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功”,《宋学士文集》作“切”。

[35] 珉:碑石的美称。

译文

金陵是帝王定都之所,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割据一方,不能配合山川河岳的帝王气象。到了今上即位,在这里建都,才配得上金陵的气势。皇上从这里宣示风气和教化到全国各地,不分南北,具有和穆清朗的神情,与天道合为一体。就是一时宴乐,一次出游,都希望能为天下万世树立榜样。京城的西北方有狮子山,从卢龙山延伸过来。长江就像彩虹般横贯当中,盘旋萦绕于山下。皇上认为这地方形势雄伟,下令在山顶上建楼,跟百姓一起游乐观赏,于是赐予一个美好的名字叫阅江楼。

我们登上阅江楼观望的时候,各种景象森然排列,千年以来大自然的奥秘,一旦完全呈现出来,这不就是天地早就作好了安排,为了等待大一统的君王,才能揭开这千秋万世以来的盛大景观吗?碰上天朗气清,皇上的车驾来到这里,登上高高的顶峰,倚着阑干远望,自然会生出深长的遐想。当看到长江汉水奔赴大海,诸侯回到京师交代政务,城池修缮建好,边疆关隘严防稳固,皇上必然会说:“这是寡人经历过风吹雨打,千辛万苦,攻城略地战胜敌人才能取得的成果。”中国是泱泱大国,更必须考虑怎样来好好保护我们的国家。当皇上看到长风浩荡波涛汹涌,帆船在江上出没,外国的商船一艘接一艘来到京城,蛮夷的珍宝并排着接连不绝的送来贡品,一定会说:“这是寡人德威并施人心归顺,伸延所及内外一体才能达至的成果。”对于四方民族、辽远的边陲地方,更希望好好安抚他们。当皇上看到长江两岸,以及郊野四方上下的土地,农民耕种时经受着太阳烤炙皮肤、冰雪冻裂足踝的痛苦,而农家妇女要采桑送饭奔波辛劳,一定会说:“这是寡人拯救于水火,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呀!”对于全国的老百姓,更希望他们都能安居乐业。从这些方面可以联想开去,不只是解决一项问题。小臣知道要修建这一座阁楼,皇上可以抒发博大的精神,借着观看景物而生出不同的感想,其实无不寄托了达致太平的理想,又怎么会仅仅只为观赏长江的风光呢!

过去那些临春阁、结绮阁的名楼,并不是不够华丽;齐云楼、落星楼,并不是不够高大。不过只是用来享受管弦音乐漫无节制的演出,珍藏很多燕、赵地区的艳姬美女,短短的时间里只留给后人很多感慨,小臣也不知道该怎样评说了。话虽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蜿蜒曲折经过七千多里才流入大海,白浪滔滔碧波翻滚。六朝时往往倚靠长江视作天然防线。现在南北统一了,长江看来可以平安的流淌,也没有备战的必要了。那么这到底要靠谁的力量来维系国家呢?士子穿上了儒服,有机会登上这座高楼来观赏长江,便该想到皇上的圣德就像上天一样,浩荡博大难以形容,就跟圣皇大禹疏导江河治理水患的功绩,同样都是无尽的。每个人身怀忠君报国之心,哪有不自然奋起呢?小臣不是什么聪明人,谨奉圣旨撰写阅江楼记。因此想到将皇上早晚忧勤治国的功绩,刻在美好的石碑之上。至于其他观赏玩乐消遣光阴的话语,都省略不说,怕亵渎圣明,那就不好了。

赏析与点评

这是一篇应制之作,由皇帝亲自出题目,要为即将新建的阅江楼大做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无中生有的作品。大家都没有见过阅江楼,纯是设想之辞,可谓空中楼阁,实在不好下笔。

当然,本文只是宋濂的一面之词,善颂善祷,祈求政治清明。可是万一到了乱世,吏治败坏,流寇蜂起,动乱也还是免不了的。而历史证明,没过多久,建文四年(一四○二),明成祖朱棣的军队就攻入了京师,可见长江天堑也没用。但当时宋濂的文章就只能往好的一面设想,不敢说任何坏话。反而明太祖有自知之明,见朝臣无一敢进谏,自己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模仿朝臣反对的声音,停建阅江楼了。或者我们从心术的方面设想,当时明太祖建楼拆楼可能也有引蛇出洞之意,试探群臣的忠诚,结果没有人敢上当。天威难测,写给皇上的文章可真的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