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1],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2],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3],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4]。』

唐贞观、开元之间[5],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6],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7],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8],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9],烟火焚燎[10],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11],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12],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1] 殽、黾:殽,殽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握黄河经晋陕高原转入黄淮平原的要冲,自古即为军事要地。黾(mǐn),渑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连接殽山,亦为古代要塞。

[2] 走集:要冲,边境的壁垒。

[3] 当:或作“常”。

[4] 候:征兆,迹象。

[5] 唐贞观、开元之间:句前或有“方”字,训当也。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历时二十三年(六二七至六四九);开元乃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历时二十九年(七一三至七四一),都是历史上的盛世。

[6] 东都:洛阳,唐代的东都。

[7] 五季:唐宋之间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国祚短促的朝代,历时五十三年(九○七至九六○)。

[8] 蹂蹴:即蹂躏,有践踏、破坏之意。

[9] 大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楼阁。

[10] 燎:纵火。

[11] 园囿:园,花园。囿,养动物的园子。

[12] 治忽:治训勤劳、治理;忽训疏忽、怠惰。治忽即治乱。

译文

洛阳位于天下的中央,挟带着殽山、渑池的险阻要冲,又扼着陕西、甘肃的咽喉地带,而且还是河北、山西的军事要塞,这是四方都想夺得的土地。天下太平无事就算了,有乱事的时候,洛阳首先就会受到军事的攻击。所以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或衰落,便是天下太平或乱世的先兆了。”

唐代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族在东都修建园林别墅和豪宅府第,据说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五代兵祸连连,环境恶化,很多池塘和竹林,经过军队战车的践踏,变成了废墟。那些高大宏伟的亭台楼阁,遭到炮火的焚烧,都化为灰烬了。就跟着唐代一起覆亡,也没有剩下多少完好的了。所以我也曾说过:“园林的兴建和毁坏,就是洛阳兴盛或衰落的先兆。”而且天下太平或丧乱,通过洛阳的盛衰就可以测知了;而洛阳的盛衰,通过园林的兴建和废置可以预知了。这样说来,则《洛阳名园记》一书之作,我又怎会是白做呢。

唉,公卿大夫刚受到朝廷的进用,就放任自己胡作妄为,只为个人打算,而忘掉了天下的治乱,还妄想在这里退休赡养,这能够做到吗?唐代的覆亡就可作证明了。

赏析与点评

本文是《洛阳名园记》的后记,意在总结经验,通过北宋洛阳的名园府第来预测天下的盛衰治乱。北宋的洛阳相对于京师开封来说,算是西京,很多达官贵人都在这里建设豪宅,偏于苟安逸乐,希望能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据为己有。但在这无穷欲壑之中,其实也侵占了很多弱小社群的生活资源,使社会变得贫富不均,很容易引发动乱,导致社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而富豪也只得仓皇撤离,最终洛阳变成废墟。北宋是在唐末五代洛阳残破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可是本文写成后不久,金兵南下,古都洛阳又受到战火的蹂躏。一盛一衰之间,好像总有某些力量在支配。

本文对历史的剖析相当精准,从园林小事中看出了治乱的大道理,眼光敏锐,议论精辟,同时更表现出忧世的情怀,深悟盛衰之理,甚至提出了预警。可是改变不了北宋覆亡的命运,随着金兵入侵,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就押着大量的金石书籍,跟广大的人民逃亡南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