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1],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2],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3],虽户说以眇论[4],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旄、玉石[5];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6];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7];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9]。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10],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11]?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12]:『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13],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14],地潟卤[15],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16]。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17],敛袂而往朝焉[18]。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19],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20],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21],位在陪臣[22],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3]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24],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25]。』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26]

[1] 挽:通“晚”。

[2] 刍豢:刍,草食的兽类,如牛、羊。豢,谷食的兽类,如豕、犬。

[3] 渐(jiān):浸染,流入。动词。

[4] 眇论:眇(miào),同“妙”,眇论即妙论,微妙之论。

[5] 山西:泛指太行山以西地区。榖、纑、旄:榖即楮,皮可造纸的木材。,纻属,可为夏布。旄,牛尾,或指兽毛。

[6] 山东: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7] 楠、梓:楠,楠木。梓,紫荆花,有木王之称。连:还没提炼的铅。瑇瑁:即玳瑁,属海龟科。外形与海龟相似,但有鹰喙的嘴,甲壳上有十三块鳞片及犬牙状的裙边,可作饰物,故又称鹰嘴海龟。其鹰嘴可勾吃珊瑚礁缝隙的生物及海绵,体内含有毒性。现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名录中列为“极度濒危品种”,估计全球少于一万只。

[8] 龙门、碣石:山名。龙门山在山西新绛县。碣石山在今河北卢龙县。

[9] 大较:大略。

[10] 虞:掌山泽之官,指渔人、猎人。

[11] 征:预兆,谓商品贱极,就会有返贵的征兆。一训求也,谓此处物贱,可以寻求贵价的地方卖之。

[12] 《周书》:《书经》佚文。

[13] 三宝:谓珠、玉、金。

[14] 营丘:齐地,今山东临淄巿西北。

[15] 潟(xì)卤:指海水浸渍的盐碱地,不宜于耕种。

[16] 襁:缚小孩带在背上。

[17] 海岱:海指东海,岱指泰山,即山东省一带。

[18] 敛袂:整理衣袖,表示庄重的样子。

[19] 轻重九府:轻重,钱币。九府,指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是周代掌管国家财币的九大机构。

[20] 九合:九,纠也。九合即联合之意。

[21] 管氏亦有三归:指按常例缴纳给公家的市租。《管子·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或指三成左右。一说设立三个公馆,处理财富。

[22] 陪臣:诸侯的上卿。

[23] “仓廪”二句:语出《管子·牧民》篇。

[24] 以:同“已”。

[25]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古代歌谣。熙熙,烦嚣貌。壤壤,扰攘貌。

[26] 编户之民:户口编于版籍者,谓平民也。

译文

老子说:“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跟邻国能互相看到,鸡狗的声音能互相听到,人民吃出甘甜的味道,穿出美好的感觉,安于自己的习俗文化,满足自己的工作,直至老死都不用应酬来往。”如果一定以此作为标准要务,到了晚近的世代,掩饰老百姓的耳目,这几乎是不可行的。

太史公说:说到神农氏之前的情况,我不知道,到了有《诗》、《书》文献记载的虞、夏世代,人的耳目想尽情享受到声色的美好感觉,口中想吃到各种肉类最好的鲜味,身体总要安逸快乐,而心中就想着夸耀自己的权势和能力,显出光荣,这种习俗感染着老百姓已有很长的日子了。就算挨家逐户的用最好的理论作游说,最后还是感化不了。所以上策就让人民顺其自然而行,其次因势利导让他们明白,又其次就是教育训诲,再其次就是划一规范,最下等的就是与民争利了。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木、苎麻、牛尾、玉石等;太行山之东盛产鱼类,海盐、漆器、丝织品、声色之类;江南出产楠木、梓木、姜、桂、金、锡、铅、丹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皮革等;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多产马、牛、羊、毛毡、皮裘、筋、角等;铜矿、铁矿之类则千里之地,往往产于山中,就像棋子般密布着;这是比较明显的分布状况,也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俗世中衣服饮食、养生送死的必需品。所以要等到农人种出来才可以吃,渔人、猎人开发资源,工人制成产品,商人把产品流通到外地。这难道还有政令教化、打发召募、定期巿集的安排吗?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尽了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商品贱极,就会有返贵的征兆;贵极,就会有返贱的征兆。各人勤勉发展自己的事业,安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向下流动,日夜都停不下来。不必召唤自然就来了;不必请求人民就生产出来了。这难道不是符合道理、应验自然吗?

《周书》说:“农夫不耕作,则会缺乏粮食;工匠不从事制作,就会缺乏产品;商人没有交易,珠玉金三宝就会缺乏供应了;渔人、猎人不从事渔猎工作,就会缺乏生活物资;缺乏生活物资,那么山林川泽就不会开发了。”这四大行业,就是供应人民衣食所需的主要来源了。来源多就富饶,来源少就匮乏。往上看可使国家富强,往下看可使家庭富裕。贫富是自然发展的,没有人可以抢走或施与;大概聪明的人常常有余,笨拙的人常感不足。所以太公望吕尚的封地在齐国营丘,都是海水浸渍的盐碱地,很少人住。于是太公教导妇女从事蚕织的工作,尽量发挥自己的技巧,同时发展渔业贩卖食盐,然后四面八方的人物就扶老携幼的汇聚而来,形成中心地带。所以齐国制造的衣帽鞋带等产品驰名天下,在渤海和泰山一带,大家都庄重地朝见齐国。后来齐国一度衰弱,到管仲执政再次振兴起来。铸钱的轻重有度,设立掌管国家财币的九个机构,因而促成了桓公的霸业,联合各国诸侯,规划整个天下。而管仲也订下了三归的制度,虽然只有上卿的地位,可比各国的国君还要富裕。由于这个原因,齐国的富强就一直维持到威王、宣王的时代。

所以说:“仓库的储备充裕才懂得礼节,衣食满足了就会区分荣辱。”礼制在富有的时候才生效,在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所以君子富裕了,就会乐善好施;小人富裕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水深就有鱼游来了,山深就有野兽盘踞了,人富有自然就会有仁义来依附了。有钱人得势愈见显赫,失势之后想作客都没有去处,因而不会快乐,西夷北狄的外族更为严重。谚语说:“有钱人的子弟,不会死于巿集之中。”这并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一片烦嚣,都是为逐利而来;天下一片扰攘,就是为钱奔波了。”那些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侯爵,食禄百家的卿大夫,尚且害怕贫穷,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