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4],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传道:道,谓事物当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含义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是教不了的。所谓传,自以心传、感悟为上,例如身教就是一种感染。受业:受,当作“授”,即授业,训授与,即指示路向。业,大板也,古代的书籍刻写在竹简或木板之上。所谓授业或受业,都有以手传交收之意,也就是知识的传承。其他学业、修业、肆业、毕业、事业、行业、术业、职业等都是跟读书求学有关的词语。解惑:解释疑难所在。所谓解,自以口说为主。

[2] 句读:断句。句通常是指句子诵读时停顿之处,读即逗,即句子中途休止的地方;相当于现代使用的句号和逗号。

[3] 或不焉:不,读如“否”。本句意即不从师学习。

[4] 巫医:古代巫师与医师不分,只视作传习技艺之人。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乐舞。百工:各类工匠。

[5] 谀:谄也,用好话奉承人家。

[6] 不齿:齿有并列、排次之意;不齿即不屑与之同列。

[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山东郯城县)的国君。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昭公尝问少皡氏以鸟名官之故,孔子见于剡子而学之。苌(chánɡ)弘:春秋周敬王时大夫,孔子曾向苌弘问乐。师襄:鲁国的乐官,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老聃:即老子,楚人,博知古今。传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

[8]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专攻:专长。

译文

古代的读书人一定有老师的。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指示路向,以及解疑释难的人。人不会一生下来就懂事的,谁能够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出生在我之前的,他听闻道理,一定比我早,我就要跟他学习了。出生在我之后的,他听闻道理,也比我早的,我就要跟他学习了。我学习的是道理,又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是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呢?因此不管他是尊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道理所在之处,老师也就在那里了。

唉!尊师重道的风气不流传已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常人很多,他们还要跟从老师提出疑问。现在的一般人,跟圣人的距离已经很远了,可是却耻于向老师学习。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了。圣人能够圣明的原因,愚人还是愚昧的原因,问题都出在这里吗?

爱惜自己的儿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可是对于自己,却耻于向老师学习,这就令人奇怪了。那些童子的老师,指导他们认字书写,学习书中的断句和停顿,这并不就是我所说的给他传授道理,给他解疑释难的老师。断句和停顿不懂得,疑难没有弄明白,前者请教老师,后者不请教老师,细小的地方学习而大道却遗漏了,我不觉得他们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不会羞于相互学习。士大夫的阶层,有些称老师、称学生的,就会有很多人围在一起来取笑他了。问他们原因,就会说:“他跟他年龄差不多大,道德修养也很相近啊。拜地位低的人做老师令人感到羞愧,拜地位高的就显得谄媚奉承。”唉!尊重老师的风气相信很难再恢复了。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君子不屑于跟他们站在一起,现在君子的智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专业人士,这真是太奇怪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一定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所以说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见得就比做学生的好。听闻道理各有先后,技艺事业各有专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李家有一位儿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他全都读明白了。不受时下风气的影响,要来跟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够遵承古道,就作了《师说》送给他。

赏析与点评

《师说》一文说明老师的重要性,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文笔平易流畅,结构尤为严密;而议论师道虚实正反,前后照应,变化多姿,更是文章中的精品,值得现代从事教育工作者细读和思考,教育不只是一份职业,更可提升到更高的教学层次,传承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