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史记》 司马迁

本篇导读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录了由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朝两千多年间的各国大事、杰出人物及社会百态。《史记》博大精深,史料翔实,叙事生动,析理缜密,是我国最早的通史,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同时也是百代文章的典范。

司马迁(公元前一四五至前八六?),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陕西韩城巿南)人。其父司马谈(?至公元前一一○)任太史令。司马迁早年遍游南北的名山大川,探寻古迹名胜,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回来后补博士弟子员,升为郎中,从征西南夷,又随武帝封禅泰山。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并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因替李陵降匈奴事辩解,得罪下狱,遭受宫刑。翌年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自信此书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诸其人,成为一代巨著。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主要摹写伯夷、叔齐谦虚让国的精神气节,以及他们反对以暴易暴,遂义不食周粟,结果饿死首阳山上。他们坚持个人的理念和抉择,历史认定他们是“善人”,孔子也对他们有很高的评价,“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太史公自序》论云:“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但司马迁在文章中却对伯夷、叔齐所遭遇的不幸深表同情,指出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未必就是善有善报的,因而怀疑天道的存在,是邪?非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