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5],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7],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伯乐:或即孙阳,春秋时代郜(山东成武县)人,善相马。《韩诗外传》云:“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2] 祇辱:祇,同“只”。辱,屈辱。

[3] 骈死:骈,双马并行。骈死即并排而死。槽枥:槽,喂饲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shí),吃一顿。一石(dàn),十斗。

[5] 食马:食(sì),同“饲”,使食,喂养动物。食马即喂马。下文“而食”、“食之”音义及使动用法亦同。

[6] 外见:见,同“现”,即表现、出现。

[7] 策之: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策骑。

[8] 鸣之:马鸣,或谓唤马,说亦可通。

译文

世上有懂得相马的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就不常有了。所以虽然有了名马,只是在奴隶的手上受辱,跟其他平常的马并排死于马槽和马棚之间,就说不上是千里马了。

马能够日行千里的,吃一顿可能就耗掉了一石的粟。喂马的人,不懂得因应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食。这匹马啊,虽然可以跑千里,如果吃不饱,气力不够,更好的优点都不能表现出来,就算想跟普通的马同等都办不到,又怎能求它能跑千里啊!

策骑它的不得其法,喂养它的不能配合它的食量,鸣叫的时候又不明白它的想法,拿起马鞭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这真的是没有好马吗?是他真的不懂得马啊。

赏析与点评

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主要是驳斥“天下无马”的观点,进而大胆指出其实这是“世无伯乐”所致。伯乐与千里马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辩证的关系。作者看到社会有大量各方面的人才,可是却没有发挥的机会,只能屈死在制度之下,而把持朝政的人窃据了所有的资源,可就是没有看到人才的存在。例如天宝六载(七四七)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皆使落选,遂表贺“野无遗贤”,而当年应试的杜甫、元结等,自然落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