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7],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8]。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15],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16]?既东封郑[17],又欲肆其西封[18],若不阙秦[19],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20],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21]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3]。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晋侯:晋文公(公元前六九七至前六二八),名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五八)杀太子申生,翌年重耳出奔翟,流亡在外,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三六),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归国即位,时年六十二岁,在位九年卒。尚贤赏功,乃春秋五霸之一。秦伯:秦穆公,姓嬴氏,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公元前六五九至前六二一)。春秋五霸之一。

[2] 无礼于晋: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七),晋文公逃亡到了郑国,郑文公并没有礼待他,因而成为伐郑的罪名之一。

[3] 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此句指郑国同时讨好晋、楚二国,甚至更与楚国结盟。

[4] 晋军函陵:军,驻守,动词。函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巿北。

[5] 氾(fán)南:氾水之南,在今河南中牟县南。氾南与函陵相距不远。氾(fàn),或读去声,亦可。

[6] 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名踕,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六七二至前六二八)。

[7] 烛之武:郑大夫,以邑为氏。烛邑在今河南新郑巿西南。又介之推、佚之狐等,亦有类似的命名方式。

[8] 缒(zhuì):悬绳滑出城外。

[9] 执事:负责公务的人,指代秦军。

[10] 陪(péi):或作“倍”,增益,动词。

[11] 东道主:省称东道,即主人。此句原指郑国是秦国东向发展路上的补给站,也是可以提供服务的人。

[12] 行者:行人之官,负责外交工作。

[13] 共(ɡōnɡ):同“供”,供应。

[14] 焦、瑕:晋地。焦在今河南三门峡巿西郊。瑕在今山西芮城县南,或说在河南陕县南。

[15]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zhāo)济,渡河;设版,筑城备战。

[16] 何厌之有:厌(yán),同“餍”,满足。又厌(yàn),憎恶。平去两读音义不同。

[17] 既东封郑:向东边开疆拓土,侵占郑国。封为动词。

[18] 肆其西封:肆,扩张。拓展西边的疆土。封为名词。

[19] 阙(quē):损害,削弱。

[20] 说(yuè):通“悦”,高兴。

[21] 子犯:即狐偃,文公之舅,晋大夫。

[22] 微夫人:夫(fú),此也,指示代词。微夫人,没有这个人。

[23] 不知(zhì):欠缺智慧。

译文

晋侯、秦伯联军包围郑国,理由是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又怀有二心,勾结楚国。晋国在函陵驻兵,秦国则在氾水之南集结部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十分危急了!如果能请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军一定会退兵的。”郑伯依从了佚之狐的建议。可是烛之武却推辞说:“小臣壮年的时候,都比不上别人的才干。现在年纪大了,大概也没有什么作为了。”郑伯说:“不能早点重用你,这是寡人的过失。但郑国灭亡了,你也不会好过的。”烛之武答应了,晚上暗中用绳索吊出城外去了。烛之武见到秦伯说:“秦晋二军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快要灭亡了。如果亡郑对秦国有利,就请你们的部队动手了。但是秦国中间隔了晋国,才能到达这块远方的边地,君王也该知道在管理上是有难度的,何必要灭了郑国而增加强邻的实力呢?强邻获益愈多,那么君王的利益就会愈少。如果能放过郑国,就可以将其作为秦国向东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友邦,官员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足够的补给,对秦国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厚待晋君,而晋君也答应了送上焦、瑕二城给秦国,可是早上渡河回到了晋国境内之后,晚上就立即加建防御工事,君王是一定记得的。唉,晋国又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向东边伸展侵占了郑国,自然又想向西边拓土了。如果不损害秦国,又怎能取得具体的利益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获益,请君王考虑清楚吧。

秦伯听了很高兴,于是就跟郑国订了盟约。下令杞子、逢孙、杨孙协防郑国守备,然后就撤兵回国去了。

子犯请求截击秦军,晋侯说:“不行,没有这个人的帮忙我也回不了晋国。利用别人帮忙之后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得罪了友好的盟国,实在是不智的表现。恃武力去解决问题,打乱了两国正常的秩序,实在算不上勇武。我们也回国吧。”于是也撤兵走了。

赏析与点评

本文的文字极度精炼,连对话都可省则省。例如烛之武对秦伯的一番说辞,翻来覆去,几经转折,其实都只是烛之武自言自语,秦伯不作任何回应,最后只有一个“说”字作了断。晋文公响应子犯出兵的主张,里面蕴含着仁、智、勇的大道理,表现他的器识和远见,最后说完了,就仅以“亦去之”作结。烛之武就凭这一番话连退二国的雄师,你说奇怪不奇怪呢?至于佚之狐怎么知道烛之武有能力解围,而郑伯在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之下,只能全盘信任了,中间作者完全没有作任何的交代。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情势、剑拔弩张的杀戮战场,烛之武寥寥几句话,就化解了一场战争的浩劫,而秦晋各取所需,也都欢欢喜喜撤军走了。不过,秦穆公谋郑之心不死,两年以后,以杞子为内应,潜师袭郑,过殽,为晋伏击致败,则属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