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1]。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先生又说:“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能认知,看见父亲自然知道孝顺,看见兄弟自然知道友爱,看见小孩子跌入井中,自然知道同情,这就是良知,不需要向外探求。如果良知发动,没有私意阻隔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而在一般人那里,良知的发动不能没有私意阻隔,所以必须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工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这样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任何障碍,得以扩散流行,也就是呈现了良知。良知得以呈现,那么意念也就真诚了。”

    【注释】

    [1]语本《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意为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那么仁爱就用不完了,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偷窃的心扩充,那么义就用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