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濬,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后在洪都,复与子中[1]、国裳[2]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是日俱有省。

    【译文】我又问:“静坐用功时,感觉到心思收敛集中,但碰到事情时又分散了。马上兴起念头,到所遇之事上去省察。等事情过后,回头寻找原来的功夫,依然觉得有内外之分,始终不能融为一体。”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对格物的理解还不透彻。其实心何尝有内外之分?正如此刻你在这里讨论,难道还有一个心在里面照管着?这个听讲和论说时的专一虔敬之心,就是那个静坐时的心。功夫是融贯一体的,哪里需要另外兴起一个念头?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做功夫才有益处。如果只是喜好宁静,一遇到事情发生就会慌乱,最终不会有进步。那个宁静时所做的功夫,也勉强像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后来在洪都时,我又和子中、国裳探讨心的内外问题。他们都认为事物本有内有外,但内外都要同时下功夫,不能间断。以此向先生请教。先生说:“功夫离不开本体,本体原无内外之分。只是因为后来做功夫的人将它分成内外,丧失了本体。现在正是要讲明功夫不要分内外,这才是本体功夫的真实涵义。”这一天,大家都有所领悟。

    【注释】

    [1]夏良胜,字子中,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吏部考功员外郎,王阳明的学生。

    [2]舒芬(1484—1527),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官翰林院修撰,著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