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1]。”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2]之乐,稷[3]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译文】问:“事物名称、规则、标准等,也必须预先研究吗?”先生说:“人只要造就自己的心体,各种作用就在心体之中。如果涵养心体,确实有‘未发之中’的状态,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的状态,自然无论什么行为都会恰当合适。如果没有这个心体,虽然预先研究了世上许多事物的名称、规则、标准,但与自己本不相干,只是一种临时的装饰点缀,自然并不能真正实行。也不是说完全不去理会各种事物的名称、规则、标准,但要知道先后轻重,才接近道。”又说:“人要随各自的才能来成就自己。才能是个体所能做的,如夔是乐师,稷是主管农事的官,这都是他们各自的资质禀赋适合做这一行。成就他们的资质,也就是要他们的心体达到纯粹天理的状态。他们的作为,都是由天理主导所致,然后可以称之为才能。等到行为完全符合天理时,也就不再是专门的人才了。假使夔、稷换个职业去干,应当也可以承担。”又说:“像《中庸》所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都是不成为像器皿一样的人。只有涵养本心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注释】

    [1]语出《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夔:传说是舜的乐官。

    [3]稷:周人的先祖,尧舜时主管农事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