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王嘉秀[1]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人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人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人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2],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人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3]。仁、知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译文】王嘉秀问:“佛教以脱离生死来引诱人们入道,道教以长生久视引诱人们入道,它们的本意也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致,也是只看到圣人之道的上一截,不是圣人之道的正途。如今进入仕途的方式有分科考试被录取入官,乡党推荐入官,内官安排入官,一样都可以做到大官,但终究不是做官的正路,君子不走这条路。道教、佛教修炼到极处,和儒者略同,只是有了上一截,遗漏了下一截,终究不像圣人之道那么完整。然而他们的上一截是相同的,不可否认。后世儒者往往又只得到了下一截,分开后就失真了,流变为背诵记忆、词章、功利、训诂之学,最终也不免沦为异端。这四门学问,终身劳苦,对于身心却没有丝毫益处。和道教佛教徒的清心寡欲,超然世外,不为俗世所牵累相比,反而有所不及。如今学者不必先去排斥道教佛教,应当确定从事圣人之学的志向。明白了圣人之学,则道教佛教自然泯灭。不然的话,现今所学,恐怕佛道们都会轻视,反而想要他们诚服,不是很难吗?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不知先生认为如何?”先生说:“你所讲的大致不错。但是说上一截、下一截,这是人们观点有偏激才如此划分。如果讨论圣人的中和至正之道,上下彻底贯通,哪有什么上一截、下一截呢?‘一阴与一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叫做道’,但是对于这种规律,‘仁者有仁者的看法,智者有智者的看法,而百姓每天都运用着这种规律却毫无知觉,所以真正全面认识这种规律的人很少’。仁和智难道不可以称之为道?但是认知有偏差,也就有弊病。”

    【注释】

    [1]王嘉秀,字实夫,王阳明的学生。

    [2]科、贡、传奉:分别指古代入官的三种途径,即分科考试被录取入官、乡党推荐入官、内官安排入官。

    [3]语出《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