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五十岁时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任兰陵令,著书教学。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著有《荀子》一书。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征服自然的思想。

荀子反对神秘主义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重视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行为规范,提出“礼”的主张。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看做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