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德传世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为北宋风俗画作品,为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及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50多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韩熙载,南唐大臣,原为北方豪族,避乱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后因李后主猜疑北方人,便放意杯酒,沉湎声色,最终抑郁而终。此卷共分5段,分别为“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各段之间用屏风、床榻等相隔,但构图却是连续的。人物刻画精致入微,神态细腻,个性尽显,尤其是主人公韩熙载的描绘极为深入,将其超然自适、放荡不羁而又沉郁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赋色清丽典雅,用笔工整,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全图分为3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除550多个各色人物外,还绘有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量车、桥,大小船只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梁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