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

丧礼是古代凶礼的一种,指的是安葬和悼念死者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礼仪制度。中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3个方面。

汉族丧礼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无数多姿多态、风格各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出殡是汉族丧礼最后一项重要仪式,其时间一般人家是在“大殓(即将死者放入棺材)”的次日或人死后的第七日,而官宦富贵之家则在“七七”(49天)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在事先择定好的日子出殡。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至亲好友都来到丧家,晚饭后祭奠烧纸,称为“辞灵”,而且整夜留在丧家,俗称“伴宿”或“守夜”。次日清晨,撤去灵前所供诸物,“孝子”将“丧盆”摔碎,执领魂在他人搀扶下前导,灵柩随后起行,还要带上一只公鸡,到墓地后释放,给死者“引路”。出殡的规模一般没有固定标准,因贫富而异,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以上。按规矩,棺材必须用人抬步行,而不能用车拉。抬棺材的人在农村多是由亲友帮忙,而在城市可以雇人。出殡的队伍中还要有相应的“仪仗”,包括铭旌、纸制冥器和用柳枝糊白纸做成的“雪柳”和祭幛等,以及沿途吹打的鼓乐班子,边走边撒纸钱。

归葬之处,一般都是在本家族的墓地。棺入穴后,先由孝子用衣襟捧土覆盖,然后众人填土成坟,于坟前焚烧冥器摆供祭奠后返回。下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到墓地给新坟填土、祭奠,称为“圆坟”。死者去世后每隔七天都要有祭奠仪式,俗称“办七”或“烧七”,一般至七七而止。死者去世后第一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的“整日子”也要祭奠。另外,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以及除夕等,都是民间烧纸上供、祭奠亡灵的日子,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