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和挽联

挽歌就是哀悼死者的歌。在古代,送葬时“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上古时期没有挽歌,《礼记·曲礼上》:“适墓不歌,哭曰不歌,临丧前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虞殡》即送葬的挽歌。)此后挽歌逐渐流行。《晋书·礼志中》记载:“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歌。”在古代,不同的等级送葬时也要唱不同的挽歌。汉武帝命音乐家李延年作两首挽歌《薤露》和《蒿里》。《薤露》是在送王公贵族时唱的,《蒿里》是送士大夫和庶人时唱的。一般来说,挽歌都是死者的亲友写的,但也有的死者在生前就为自己写好了挽歌,嘱咐亲友在为他送葬时唱。比如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己临死前三个月就写了三首挽歌。在当时,有很多文人都在生前为自己写挽歌,以示对死亡的大彻大悟。

挽联则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内容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功绩,对死者进行评价,诉说自己与死者的友谊,对死者的去世表示哀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