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具体作者不详,大约编成于战国时期。之所以叫“内”,意为“内求”,意思是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全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因其内容主要论述针灸、经络等方面的问题,称为《灵枢》。《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诸多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疗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内经》的医学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