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

最早时,汉儒曾将“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称作三教,其意为三种社会教化的风气。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至三国时期,“三教”逐渐固定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形成的9个学术流派,分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邓析为代表的名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同时,人们也习惯将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为“三教九流”。不知从何时起,民间口头上又将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分为“九流”,根据高低贵贱又具体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3个等级。因上、中、下九流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风俗的变化有所变化,故不止一个版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九流逐渐贬义化,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不是很体面的行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