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刻、日晷和圭表

漏刻、日晷和圭表,都是古代用于计量时间的工具。漏刻,“漏”指漏壶,“刻”指刻箭。人们专门制造出一种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其中放置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也就是刻箭,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刻箭被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浮在水面上,从容器盖中心的小孔中穿出,随着容器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刻箭也逐渐地往上浮,从盖孔处看刻箭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后来人们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则较慢,这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又同步地补充进来,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日晷,又称日规,原理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和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圆盘状晷面组成。晷针垂直穿过晷面中心,而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一个时辰。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和晷面就分别相当于现代钟表的指针和表面。

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圭表的发明是由人们对事物在太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的感知而得来的。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而且此时的表影最短,对于一年之中各日中午的表影,又以夏至日最短,而冬至日最长,通过这种观察,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