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后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初名条编,后因谐音而得此名。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被兼并者交不起赋税,大量逃亡;同时,作为兼并者的官僚地主阶层则瞒报土地,逃避赋税,加上官僚阶层的免役政策,明朝政府的赋税收入逐年下降,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鉴于此,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税制,施行一条鞭法。其内容总体上是将一县的田赋、种类繁多的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折成银两,分摊到该县农地上,最后按照拥有农地的亩数来向土地主人收取赋税。这样,国家的财税负担便从中下层百姓转移到了官僚地主阶层,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以增加,社会矛盾也得到缓和,因此此法被后世认为是挽救了晚明王朝。另外,从税制本身来说,首先,一条鞭法大大简化了赋税征收程序,改良了行政效率;其次,限制了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减轻了农民负担;最后,首次实行赋税折银的办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以银抵役的做法使农民具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从此,他们可以离开土地,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总体而言,一条鞭法上承唐代“两税制”,下接清雍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税制的重大进步。不过一条鞭法以银代粮的做法也带来了农户争相种植经济类作物,导致粮食产量不足的弊端,成为农民起义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