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经有六七百年历史。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又叫做“昆剧”,是由元代末年的顾坚创立的,最初叫昆山腔。

昆曲 - 图1

昆剧《十五贯》剧照

又叫《双熊梦》,明朱素臣所作。描写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分别因“十五贯钞”获罪,成为冤屈之人,后苏州知府况钟为其翻案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昆剧对其整理、演出,并拍摄成电影。

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进,立足南曲,吸取北曲长处,促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的形成,这就是昆曲。后来,昆曲不断传播,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到清朝乾隆年间,昆曲达到鼎盛。原本以苏州的吴语语音演唱的昆曲因广泛传播,难免带上流传地的特色,故而流派众多。

昆曲音乐的结构属于联曲体结构,也可以称之为“曲牌体”。昆曲常用的曲牌有上千种,包括唐宋时期的词调、词牌、民歌等在内,可谓是采众家之长。昆曲的创作是以南曲为基础的,同时也使用北曲的套数,常常使用“犯调”、“借宫”、“集曲”等方法。昆曲主要以笛子为伴奏乐器,以笙箫、唢呐、琵琶等作为辅助。昆曲字正、腔清、板纯,唱腔极富韵律感,抒情性强,表演优美细腻,歌舞结合巧妙。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昆曲积累了大量优秀演唱剧目。其中脍炙人口的有王世贞所写的《鸣凤记》、汤显祖所写的《牡丹亭》、《紫钗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