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讳

名讳,即对姓名的避讳,古时人们为了表示尊重而不直接提到对方的名字,这基本上是针对两种情况,一是为尊者讳,最鲜明的体现是要避讳皇帝的名字,还有避圣人讳,主要指避讳孔子的名字“丘”字;一是为亲者讳,就是避讳自己父亲和先祖的名字。避亲者讳,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西汉的“赵谈”写成“赵同”,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名讳在古代体现最突出的是避帝王讳,不仅要避全名,而且名字中的每一个字也都要避开,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够使用。如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把“恒山”改称“常山”,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把“世”改称为“代”,把“民”改为“人”,为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而改“玄”为“元”。也有的时候避讳不是采取代字的方法,而是采用空字法或缺笔法,就是在原本该字的位置上空而不写,或者将该字少写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