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这里没有写出“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对六书最早的解释出现在西汉刘歆所著的《七略》中,《汉书·艺文志》转载如下:“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进行了正式的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对“六书”的解释,皆以许慎之说为本。所谓“六书”,指的就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6种造字方法,严格来说,其中仅前4种为造字方法,因为转注和假借涉及到的是文字的使用,并不创造新字。具体说来,指事和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象形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即用图画来表示事物,在文字的演进过程中,图画性逐渐减弱,而符号性则逐渐加强;象形造字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一些较为抽象的意义难以用图画表示出来,这就有指事的方法来进行补充,与象形字相比,指事字的抽象意义更强,有着更为显著的符号性特点。形声和会意则是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组成,形旁表示字的含义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发音;会意字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构成,几个字形共同表达这个字的含义,有些会意字同时也兼有形声字的特点,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转注和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方法,假借指的是同音替代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一些语言没有文字与其对应,这时就找发音相同的字来进行书写;对于转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形转、义转和音转这三种解释,但不论实际含义是哪种,转注产生的是多字同义的现象,相应的,假借产生的是一字多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