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记谱形式,以“工、尺”等字来对不同的音高符号命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记谱方法,是在管乐器的指法记号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大约诞生于隋唐。随着时代与音乐的变化和发展,也随着地区和乐种的不同,其记谱符号以及记写方式也不尽相同。明代中期以后,昆腔的流行带动了记谱法的推广和统一,工尺谱就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应用最广的一种谱式。

工尺谱的音高分别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代表现在音阶的1234567。其节奏符号,古代将其称为“板眼”。一般而言,板代表的是强拍,眼代表的是弱拍,板和眼基本上可以分为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多种形式。

清代乾嘉年间,出现了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这就是《弦索备考》。这部谱集共收入13首乐曲,又叫做“弦索十三套”。每首曲子都能用萧、笛、提琴等乐器进行演奏,它们各部工尺谱的音高、调号、节奏符号基本相同于常用工尺谱。这部乐谱的出现对全面记录民间音乐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音乐人的心血结晶,更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