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拜相,推行新法。封荆国公。诗风格雄健峭拔,句锻字炼,对偶工整;尤长七绝,被推为宋朝第一。著有《临川先生集》等。

    【注释】

    ①诗题原作“夜直”。夜直,即在朝中值宿。宋制,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这首诗作于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时迁翰林学士。②金炉:铜制的香炉。烬:成灰。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残:将尽。此指天快亮。③剪剪:风轻微而有寒意。④恼人:引逗、挑动人。

    【今译】

    铜制的香炉中香已燃成了灰烬,叮叮咚咚的夜漏也将近尾声。阵阵清风吹进窗户,带来了丝丝侵人的寒冷。明媚的春光挑逗着我,使我整夜难以入睡;明月西下照着窗外的花枝,在栏杆上投下了浓郁的花影。

    【评解】

    前两句写夜直,形象地交代了时间地点。金炉、漏声,说明是在宫中;香销、漏残,说明天快亮了;轻风带来寒意,说明是春天。诗结集了各种带有显著特点的事物,表现出诗人造句绘景的精湛技巧。知香销漏残,感受到天亮前的寒冷,诗人自然没有睡着,第三、四句就改变前两句以景作暗示的写法,直接说自己因为春色的逗引而睡不着,痴痴地看月影、花影。第三句是总结上半首,第四句补足第三句。一夜未眠,所以能注意到月光的移动;花本身不高,只有月亮西坠时的斜照,才能使花影投上屋子的栏杆,又暗点天快亮。诗人为什么会感到“春色恼人”以致“眠不得”呢?原来当时正是神宗决定采用新法时,王安石的政治抱负终于将要实现,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处于紧张而又兴奋的等待中。因此,他借夜直时的情况,隐曲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很含蓄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