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作者简介】

    曹豳(bīn),字西士,号东圳,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官秘书丞、左司谏、浙东提点刑狱,以宝章阁待政致仕。

    【注释】

    ①诗题一作“暮春”。②冉冉:柔弱下垂的样子。③莺:黄莺。黄莺在春天啼叫,到暮春初夏,叫声便渐渐稀疏。④青草池塘:池塘中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

    【今译】

    没人去注意门外纷纷飘扬的落花;浓郁的绿阴,无边无际,直铺向海角天涯。林丛里黄莺的啼声已渐渐停下;唯独在青草池塘,传来阵阵蛙鸣,一片喧哗。

    【评解】

    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谢,树阴绿浓,莺啼渐歇,蛙声喧闹。诗人选择四组物象,都是暮春的典型景况,通过这些,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全景。最富有特点的是,历来写暮春的诗都不免带上些惜春的愁怨,本诗却一改常格,格外开朗。诗人对逝去的春光不存在伤感,对将来的初夏,充满喜悦。于是,诗人说对落花不必过问,于莺声的消失也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繁花有绿阴来代替,莺啼有蛙鸣来代替。这四种景象在暮春是同时存在的,诗人不是把它们简单地列举,而是两两相对,在情感上侧重对后者的赏鉴,诗人的心情便和盘托出,情趣横溢。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云:“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通过议论,表现对节物转换所采取的态度;曹豳这首诗则把这一情感通过写景来表达。宋诗的理趣,正是在这两种艺术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