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头鱼行主

从前,有个人开鱼行,因为生意很好,不到几年,就赚了一大笔钱,做了老板。这个鱼行老板是个有名的小气鬼,别人想拔他一根毫毛,简直比登天还难。他家里金银财宝多得用不光,却还要处处占人家的便宜。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蜡烛头”。

鱼行老板自己没有读过书,却羡慕读书人,他让儿子去读书应试,希望儿子有朝一日也做个大官儿,用八人抬的大轿穿街过市,吆喝着抬回家来。这样,他不用再开鱼行,就可以在家做老太爷,享一辈子清福了。

后来,他的儿子果然考中了秀才,他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特地跑到徐文长家里,赔着一脸笑容,缠死缠活地硬请徐文长给他题一个雅号,给儿子的书房定个室名。徐文长没法拒绝,思索了一会儿,就提起笔来替他题名“海山先生”;给他儿子的书房题作“衡玉山房”。鱼行老板拿了这两条字,一直笑得合不拢嘴,兴冲冲地拱手告辞了。

大家看到鱼行老板的雅号和他儿子书房之名,个个都说这两个名字取得文雅极了。不久,徐文长的几位好朋友,碰到徐文长便问:“文长兄!鱼行老板不过是专讨人家便宜、寿头寿脑的‘蜡烛头’,他儿子无非考上个秀才,也没有什么了不得。你为什么要给他们写得这般体面呢?”

徐文长回答道:“那外号和室名并不体面呀!”

朋友们诧异地问道:“那你为什么要用‘海山’、‘衡玉’这些字眼呢?”徐文长笑着回答:“我替他题的‘海山’两个字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你们只要看祝寿的那副蜡烛上写的金字:一支是‘福如东海’,一支是‘寿比南山’就会明白。如果有人做寿点寿烛,点到后来,只剩了蜡烛头的时候,岂不是一边只剩下一个‘海’字,一边只剩下一个‘山’字了吗?至于那‘衡玉山房’,也并不见得有什么雅,你们不妨把‘衡玉’两字拆开来看看。”

那几个朋友听了徐文长的话,想了一想,把“衡玉”两字拆开来,原来就是“鱼行主”三个字。再把上面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成了“蜡烛头鱼行主”,于是都笑痛了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