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本戏

提起李渔写戏,谁人不晓,哪个不知,不知写了多少!不过,有一回,他却只写了半本戏不写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李渔从小聪明伶俐,读书一看就懂,干活一学就会。什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件件都懂。尤其诗词,更是拿手。只因那辰光,正是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种田人田里收不起粮,读书人进不了考场,眼看谋生乏路,在家混日子也不是办法。李渔父亲只好托李渔的表哥,带李渔到外地去学生意。

提起学生意,李渔老大地不愿意,因他从小就个性倔强,别说是点头哈腰,就是要他“见人三分笑”也做不到。不过,他听说这表哥是个大客商,上苏杭,下湖广,专门在这一带地方贩运货物。李渔心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要是自己能到这些地方去见识见识,倒也比蹲在家乡强。主意打定,便跟随他表哥去了。

李渔来到苏州,什么生意也没去学,单单看中那班演戏的,学这学那,整天跟着他们转,常常把吃饭也忘了。这下,他的表哥可急坏了,赶紧托人送他进一家药店去当学徒。

谁知他人虽进了店,心思却扑在戏班上,日子久了,竟跟戏班的人结下深缘。待到学徒期满,他索性跟着戏班跑码头去了,帮戏班写唱本,管后台,什么事都拿得上手,有时还上台去凑个角色。

李渔这戏班,不同一般,他们演出的戏文,都是稀奇古怪的事,往往能引起台下观众的阵阵欢笑。在苏杭一带,只要听说李渔戏班在哪儿开锣,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往那儿。

这一年,李渔回家料理母亲丧事。照那时的规矩,要在家守孝三年哪!可杭州戏班少不了他,急着来请。李渔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但一盘算,还短少点盘缠,只得到金华向族亲去借贷。

他那族亲本是明朝的官僚,在明朝快亡时,投降了清朝,今在金华府做官,戴着红缨帽,穿着马蹄袖,仗势欺人,十分神气。他眼看李渔这股寒酸相,嘴里不说,心里却在嘀咕:没出息的穷鬼,上门没好事,不是借,便是要。便不冷不热地说了几句,管自己走开了。

这可气坏了李渔。他想了想,跑到街上转了一圈,又回到族亲的住宅,对看门的说:“刚才来时,一时仓促,把两包土产忘在船上,现在取来了,请你转交一下。我回杭州去了。有劳,有劳!”说完转身就走。

中午,他族亲从衙门回来,看门的告诉他,李渔有两包土产送来。族亲奇怪了:刚才他来时两手空空,也没提起有什么土产,怎么临走却又送礼来呢?心里这么想着,两手赶忙把包打开来。一看,哪里是土产,竟端端正正地放着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还有一块白粉哩!族亲对着这奇怪的“土产”想想看看,看看想想,啊呀,不对了!他手脚发抖,结结巴巴地问:“李渔从哪儿走的?”

“从水路,坐便船走的。”

“走了多久啦?”

“刚才吃中饭前。”

“快,快,马上替我雇只船来,多带点银子,我要亲自赶上去。”族亲的那股惊慌样儿,把看门的老头弄糊涂了,心想:头一次来,你那么神气活现,这一回,又这么惊慌,难道纸、墨、笔、砚和这块白粉会吃人?便随口问道:“老爷!为啥要这么着急?”

“嗨!你不知道,他要把我当小丑写戏文唱啦!”

果真,当族亲的船在七里泷赶上李渔时,李渔已把族亲那种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的丑事,写成半本戏了。族亲看了,气得火冒三丈,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磕头赔礼,一定要李渔把这戏改了。李渔哈哈一笑道:“这个么,要由你自己后半生的行为来改啰!”

后来,据说那族亲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所以李渔那半本戏也就没有接着写下去。

诸葛佩 蔡斌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