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袋判案

从前,绍兴有两个小贩,一个贩盐,一个贩糖。这天中午,他们在乡下做生意做得累了,走到一株大槐树下,一同枕着一只麻袋歇昼。但一觉醒来,两人却吵闹起来。都说这麻袋是自己的。正争执不下,碰巧来了一个绍兴府里的衙役红眼睛阿三,见他们又骂又打,就拉去见官。

县官惊堂木一拍,先审问贩盐的:“呔!大胆刁民,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占人家东西,快快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贩盐的说:“冤枉哪,大人!这麻袋本是小民贩盐的袋子,用了好几年了,里层还缝着一条黑绸带,那是我老婆怕我弄错,给我做记号的,大人不信,可以当堂验证。”

县官命人将麻袋翻过来,果然,里面缝着一条黑绸带,便叫贩盐的下堂等候。接着传贩糖的上堂审问,县官喝道:“呔!大胆刁民,为何赖人家的麻袋?”

贩糖的说:“冤枉哪,大人!这麻袋实是小民贩糖用的。前几天,不小心麻袋角被火烧了一个小洞,糖有时要往外漏,正打算找块布补补洞哩。请大人查明。”

县官命差役检查,一看,果然袋的右下角有一个被火烧过的小洞。县官傻了眼,便传令将他们暂时收押。并吩咐红眼睛阿三把赵师爷请来。

赵师爷正在喝酒,听红眼睛阿三一说,便道:“回去请老爷先将麻袋吊起来,我随后就到。”

阿三在路上想:不对呀!审人怎么吊麻袋呢?莫非赵师爷讲酒话!于是就回禀县官,说赵师爷吩咐将两个小贩吊起来。

赵师爷一路哼着小调,摇晃着来到衙内,见两个小贩正吊在屋柱上喊“冤枉”,就对县官笑笑说:“吊麻袋,吊麻袋,快把人放下。”于是红眼睛阿三放下人,就将麻袋吊起。

打袋判案 - 图1

赵师爷叫人取来一根鞭子,捏在手里,一脚轻一脚重地走到麻袋下,忽然,眼睛一瞪,“啪”的一鞭朝麻袋打去,骂道:“该死的麻袋,你别装哑!你看着你的主人在受苦,却无动于衷,你开口说话呀!”

满堂人都呆住了:麻袋怎会说话?哪有这样审案的?……这时,只见赵师爷又“啪”的一鞭朝麻袋打去,又开口说:“看你的嘴硬,还是我的皮鞭硬?……嗯,说就好,嗯嗯……”只见赵师爷张大嘴巴,将耳朵凑过去,似乎真在听麻袋说话。满堂的人更觉得奇怪。赵师爷弄了一会鬼,转身哈哈一笑,对众人说:“麻袋说话了,它的主人是盐贩,将它还给主人吧!”说毕,凑到县官耳朵边又讲了些什么,走了。贩糖的本来做贼心虚,现在又被赵师爷这样一来,再赖生怕皮肉受苦,只得从实招认。

原来,这麻袋确是盐贩的,中午在槐树下睡觉时,这贩糖的便起了坏心,想赖这只麻袋,他趁对方熟睡时,吸着旱烟,用烟管悄悄在袋角上烧了个小洞,作为“凭证”,这样就把县官弄糊涂了。而赵师爷又是怎样弄清麻袋是盐贩的呢?原来,他听红眼睛阿三一说,心中早就有办法了,待到了堂上,便故意拿根鞭子抽着麻袋,等打到第三鞭时,嵌在麻袋缝里的白色粉末掉了下来,他把耳朵凑过去装作听麻袋说话时,舔了一下掉下来的粉末,是咸的,于是就断定这麻袋是盐贩的。

那末赵师爷既然事先已知道可用尝甜咸来判定此案,却为何还要在县堂“弄鬼”呢?因为这里面还有个讲究。如果当面指明,冒认者仍可寻找其他理由来辩解;用这个办法,他就不打自招了。

陈永新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