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

去天台山国清寺的路上,有一座凉亭叫“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两位高僧寒山和拾得而建的。他俩情深义重,相敬相爱,世称“和合二仙”。苏州有个“寒山寺”,日本有个“拾得寺”,也都为的是纪念他们。

故事先从寒山说起。在天台县西南方,离城六十里处有一座山,石屏卓立,四山环围,据说六月暑天也能见雪,所以叫作寒岩。山中隐居着一个人,叫寒山。寒山以桦皮为冠,衣着破烂,拖着一双大木靴,有时独言独语,有时站立拊掌,自得其乐。

有一天,寒山来到国清寺,只见国清寺妙域庄严,金光耀眼,香烟缭绕,香客如云,好一派兴隆景象。寒山满心欢喜,竟在附近搭屋住下,不愿离去。而拾得自被丰干虎背收徒后,得到他的指引,长大以后,也武艺非凡。某日,寒山与拾得在国清寺门相识,一见如故,亲如密友。寒山自从以拾得为伴,改变了他过去的放浪作风。一日二日,国清寺方丈见寒山忠实勤快,便也留他在厨房里帮忙。

岁月如流,一晃过去多年。拾得与寒山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有一年,寺中举行佛事盛会,各地香客都不远千里而来。有一位越州的汪氏婆婆,由她的女儿芙蓉陪伴,也来进香。汪氏婆婆因一路辛苦,竟病倒在国清寺中。寒山和拾得闻知,深表同情。他们一面上山采集草药,为汪氏治病;一面在厨下做些可口的饮食伺候她。一月之后,汪氏的病越来越重。临终时,她叫芙蓉请来寒山和拾得,在病榻上说:“我病中全靠二位诚心照顾,才拖延到今日。这病我知道已无法挽回,只好将我女芙蓉托付给你们。你们都是在家人,日后不管哥也好,弟也好,如果有一个能与芙蓉结为夫妻,我就死而无憾了。”汪氏说完就去世了。

从此以后,寒山和拾得待芙蓉亲似兄妹,厨下有好吃的,一定先留给芙蓉,山中采来的野果,也总要让芙蓉尝尝。芙蓉为他俩补衣做鞋,日子过得十分和美。拾得待芙蓉更是体贴,两人便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过了一年,有人知道了汪氏的遗嘱。因寒山比拾得年长,便提议寒山与芙蓉成亲。拾得和芙蓉心里叫苦,但又不好明说。

这天微明,寒山见院中柴草不多,就悄悄起床,上寺旁灵芝峰砍柴,回来时,路过小院的旁边,只听得窗里传出隐隐的哭泣声,知道是芙蓉。再仔细一听,拾得在一旁劝慰她。拾得说:“我们三人亲如手足,决不要为这事伤了和气。哥哥既然也喜欢你,就应该让他心里高兴……”寒山一听全明白了。他细细思量,心似潮涌,决心离开这里,成全他们。便拿起一块石块,在小院泥墙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旁边题了“此去无寻”四个字,悄悄地走了。

直到早半晌,拾得和芙蓉不见寒山回来,到门外看看,一担青柴已倚墙放好。他俩左右张望,只见泥墙上有个画像,还题了字,拾得看后大吃一惊。芙蓉问拾得究竟为了何事。拾得说:“恐怕哥哥已经听到我们的谈话,为了成全我们,他已出家去做和尚了。我虽然欢喜你,但我更不能离开哥哥!哪怕是天涯海角,我一定要寻到他。”芙蓉想想他俩平日的兄弟情谊,就欣然同意了。

拾得别了芙蓉,匆匆上路。一路上说不尽万苦千辛,问了许多寺庙,总打听不到哥哥寒山的下落。

一天,拾得来到了苏州城,听人说离城不远有一个寺庙,新近来了一位和尚,在那里修行。再问那人容貌装束,竟和寒山一模一样。拾得听了大喜,心想兄弟今日相会,一定要送点礼物,但一摸身边,已无分文。正为难时,一阵微风吹过,送来了荷花的清香。拾得忽有所得,快步走到前面的荷塘,摘下一枝最大最红的荷花,捧在手里,赶到寺庙。

寒山见拾得来了,急急忙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斋的竹盒子。弟弟献花,哥哥送斋,兄弟俩相拥而笑。

这个寺庙后来便叫“寒山寺”。有人在寺里塑了寒山和拾得相逢时的像。把捧荷花的拾得称“和”,把捧盒子的寒山称“合”,合称为“和合二仙”。

周荣初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