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第一桥

黄河上自古无桥,从上游到下游,过河都是靠摆渡的。后来在兰州城西十里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叫镇远桥,人们称它是“万里黄河第一桥”。

相传,镇远桥是明朝朱元璋时建的。所谓桥,不过是二十四只大船并列排在水中,用麻绳把那些船捆牢,又用铁索在两岸缚住。虽说是个浮桥,但皮筏与它无法相比,在浮桥上来来往往,比坐摆渡船放心多了。

浮桥大船虽然用麻绳捆起来了,但麻绳整天风吹水泡,互相摩擦,容易脆断,经常发生事故。后来,护桥官在桥的两头派了卫护兵卒,日夜检查麻绳,发现有断股和沤烂的地方,就换绳。换绳是件麻烦事,三天两头换绳,费劲掏力不说,还常因换绳把人摔入黄河,被水冲走,送了性命。护桥官又愁又急,却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万里黄河第一桥 - 图1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靖远县南乡杨家梭干村,有个脚户,名叫杨山,他赶着几头骡子,给人家驮运东西挣钱糊口。有一次,杨山赶牲口去兰州,来到镇远桥,赶巧兵卒正在换捆船的麻绳,不许过桥,他只好等着。

等了三天,杨山急得心如火燎。这天,他信步到河边去看换麻绳,见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有的立在船上拖,有的泡在水中拉,跑来跑去,涉水攀舟,摇摇晃晃,看着叫人心里发毛。杨山走过去,对护桥官说:“这绳不能少换几次吗?”护桥官正急哩,没好气地说:“你眼瞎!麻绳沤烂了,不换下来,桥就散架了。”

杨山捞起麻绳,左瞅瞅,右看看,想起了芨芨草。原来他家乡杨家梭干村,满长着芨芨草。这里的芨芨草和别处的不一样,别处的草秆是虚心的,唯有杨家梭干村的芨芨草是实心的,叫铁秆芨芨草。

杨家梭干村的人用芨芨草搓绳,又坚韧又经得起水沤,编筐、编篓、编席子,既硬扎还耐用。村里的人靠芨芨草过日子,草嫩时喂牲口,草老了搓绳编东西卖钱。芨芨草成了杨家梭干村人的命根子。

杨山对护桥官说:“我家乡有一种芨芨草,搓成绳,用来捆船,比麻绳要韧,一根能顶三根用。”

护桥官似信非信地看了看杨山,漫不经心地说:“你再来时带一些,试试看吧。”

杨山心想:换上芨芨草绳,省了好多换绳的时间,也算我杨山办件好事。没几天,杨山用骡子驮着用芨芨草搓的粗绳,来到镇远桥。护桥官把芨芨草绳换上去,过了很长时间,看看绳子,还是原样好好的。护桥官高兴极了,报请总督衙门,赏给杨山三十两银子。

谁知没过多久,一队差官骑马来到村里。差官们贴出告示,说是总督下令,杨家梭干村的人,每年都要把芨芨草搓绳送到兰州,以备捆船之用。

秋天,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收割芨芨草。收割完,连明搭夜搓成绳,马驮骡载,披星戴月,自己带干粮,送到兰州。芨芨草绳捆牢了镇远桥,方便了过河,但由于官府不体谅人民疾苦,只给少量的钱,这就给杨家梭干村带来了沉重负担。有的人甚至离乡背井,另觅活路。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后来修了兰州黄河铁桥,拆了镇远桥,送芨芨草的负担才终止呢。

申法海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