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还珠

很早以前,凤凰县凤凰山下住着一位书生,名叫善民,从小丧父,母亲依靠日夜纺纱织布,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善民聪明能干,一心攻读四书五经,写出文章,句句在理。

这一年,正是大比之年,娘为善民筹借了路费,送他上京应试。临行前叮嘱道:“儿呀!你去应试,若能得中,也就不辜负为娘辛苦一世了。”

善民含泪拜别慈母,一路晓行夜宿,跋山涉水,赶往京城。

一天,他来到金鸡岭附近三岔路口的一株大樟树下歇息,发现草丛中有一个青布包裹。拾起一看,包裹严严实实,打开一层层青布,最里面一层是黄绫包着的,摸摸四四方方,揭开一看,原来是一个盘龙小木匣,上面写着“皇封御赐”四个字,里面装着一颗晶莹光亮的珠子。哎呀呀!这珠子非同一般,定是世上稀有的宝珠。是谁丢失的呀?他想:失主是谁?他在哪里?若在此坐等,恐怕要误了考期;不去管他,那丢失宝珠的人,一定心急如焚,说不定会出人命。唉,这种伤天害理之事,我怎好做呢!想到这里,他将珠子重新包好,决定等待失主前来寻找。

他等呀等,一直等到太阳下山,也没见有人前来寻找,眼看天色已晚,心里更加着急。那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没办法,只得靠在树下熬了一夜。

第二天,他还是焦急地等着。等到中午,虽有路人,但都不是来寻找失物的。考期已近,按照路程计算,已万万不能再耽搁了,如果误了考期,岂不就要再等三年?可是丢下宝珠不管,也于心不忍哪!想来想去,只得耐着性子再等。天色将晚,才见一人骑着马急匆匆跑来。骑马人两眼滴溜溜地尽往路旁东瞧西望。

善民见来人焦虑不安,愁容满面,心中有数。那人来到大樟树下,一见善民就迫不及待地问:“请问仁兄,你有没有拾得东西?”

“什么东西?”

“一只小包!”

“包里装着什么?”

“一颗宝珠——是先皇御赐之物!”

“噢!”善民听来者说得清楚,又觉得他不像坏人,所以就照直说道:“我在这棵树下熬了一宿,终于找到失主了!”说完,就双手将包裹交还了骑马人。

骑马人接过包裹,打开一看,见宝珠还在,连忙下马跪地叩头:“君子,君子,你的恩德重于泰山!”

善民一时弄得糊里糊涂,慌忙将对方扶起:“言重了,是你的东西,应该归还你。”

骑马人一时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要取出银两酬谢,善民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急于赶考,就同骑马人匆匆告别。

谁知善民赶到京城,还没来得及赶到考场,就听得号炮声声,试场已经封门了。

善民只得寄寓客栈,给家中母亲捎信,暂在京城摆个写字摊儿,一边维持生计,一边继续攻读,以待再试。这样苦苦过了两年。这两年间,朝廷清除了一批奸臣,许多被诬陷的忠臣良将重掌朝政。新皇登位,即下诏招贤纳士。善民被老臣吏部尚书看中,推荐给皇上。殿试合格,放为凤凰县县令。

善民拜别恩师,准备赴任,恩师设宴饯行。席间,恩师高兴地说:“贤契此去,我有一事相托。”

善民连忙回答:“恩师吩咐,门生一定照办!”

恩师说:“在你那凤凰县内,有个金鸡岭,岭脚三岔路口有一株大樟树,请你在那大樟树旁建造一座亭……”

善民一听,觉得其中有些蹊跷,马上接口问:“恩师!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到那里造座亭呢?”

“哎呀,说起这事话就长了。”恩师滔滔不绝地就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善民。原来两年前,奸臣曾诬陷他私藏国宝——夜明珠。为此,他要儿子骑马赶回故里,取回这颗夜明珠,亲自让皇上过目,证实这是先皇赐给他祖上的,并非私藏国宝。

善民一听,心中就明白了九分。恩师激动地说:“哪知道,我儿子在取宝回京时,由于不小心,竟在半路丢失了。不说这宝珠价值连城,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我全家人的性命。还好,还好,它被一位过路君子捡到,在树下守候一天一夜,最后将这颗宝珠归还了我儿子。这位恩人既没有接受酬谢,也没有留下姓名住址,我儿子也实在太粗心,竟没有主动问一声。如今只记得这件事发生在金鸡岭脚三岔路口的大樟树下,所以我要你替我在那里建造一座亭子,亭内立上一块碑记,以作表彰。”

善民听了,却淡淡地说:“恩师,这原是区区小事,我看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失物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嘛!”

“唔!贤契出言太不近人情了。你可知这是无价之宝呀!你此去不但要替我造好亭子,还得替我找到那位大恩人!”

善民摇摇头说:“这个——这恐怕难以奉命了!”

“哼!你没去就说难。不行,你得千方百计给我找到!”恩师这么一说,善民只好勉强应诺。

一年之后,吏部尚书带儿子回家祭祖,正好路过金鸡岭脚。他停轿一看,见亭子还没有动工,心中大为不悦。善民前来迎接,他就怒气冲冲地当面指责道:“贤契,我的话你竟当做耳边风!我问你,我要你找的人,可曾找过?”

善民本想搪塞几句,但又难以启齿。恩师见他一副尴尬相,不便多讲,只好责备身边的儿子说:“你也太粗心大意,丢掉宝珠已是大错,竟连君子的尊姓大名也不问一问,真是不懂事的孩子!”

善民见恩师在训斥儿子,也觉得不好意思,抬头望了望那年轻人。这下,尚书儿子正面瞧着了善民,好像忽有所悟,说:“父亲,他……”

“他是你的师兄!”

“不——”他呆呆地盯着善民的右耳猛地跳起来说,“哎呀呀,父亲,他,他就是那位拾宝还宝的大恩人呀!”

“啊!”吏部尚书惊喜交集,一时张口结舌,愣住了。

善民却笑嘻嘻地说:“你可不能认错人啊?”

“错不了,你右耳边有颗红痣。”原来,善民右耳边一颗红痣很显眼,那天还珠时,尚书儿子无意中瞥见一眼,现在终于想起来了。

经此一说,吏部尚书才恍然大悟,忙上前拉住善民的手说:“我的贤契,我的大恩人,当初我还以为你出言狂妄,刚才差点又错怪了你。想不到你的品格竟是这样高尚啊!”

事后,吏部尚书还是命儿子招聘当地的能工巧匠,在金鸡岭下造了一座八面玲珑的凉亭,取名“还珠亭”,亭内竖了一块石碑,亲撰碑文,将事情始末作了记述。

沈瑞兰 叶树茂 口述

诸葛珮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