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亭

高则诚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求师,跟义乌一位名叫黄缙的老师学习。那时私塾的学生,总把经书读得滚瓜烂熟,唯独高则诚的心思不放在这上面,却喜欢与民间艺人交往。因此遭到一些同窗的歧视,学习还未期满,他就告辞回乡了。

高则诚走后,黄缙老师走到他的书房,偶然在壁柜里发现一部《琵琶记》的草稿,随手翻翻,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越看越放不下手。后来,当他看到《琵琶记》的主人公赵五娘“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等折时,被赵五娘那善良、勤劳、坚韧的美德所感动,眼泪扑簌簌地滴到稿子上。这时,窗外一阵急雨,把黄缙老师猛然惊醒,才想到学生已经走了。于是立即叫书童准备好酒肴和笔砚,一同冒雨去追赶高则诚。

二人追呀追呀,一直追到离义乌城十里的长亭。正巧,高则诚在这亭里避雨。他一见黄缙老师淋得浑身稀湿,吃了一惊,连忙上前作揖施礼道:“老师,您今日冒雨赶来,有何要事吩咐?”

黄缙老师气还没喘完,便开口说:“我在壁柜里看到你写的《琵琶记》了,真是奇文。我教书教到两鬓生霜,从未碰到像你这样有才华的学生。所以今日冒雨赶来,略备酒肴,为你饯行。”一边说,一边叫书童把带来的酒肴摆在石桌上,为高则诚斟满酒,自己也斟了杯,说:“我们坐下来边吃边谈吧。”

高则诚万分激动,回答道:“老师如此称誉,学生实在担当不起!”

黄缙老师说:“有什么担当不起?老师还要向你请教呢。我过去看了不少传奇,总不及你写的《琵琶记》打动人心。不知你是怎样写出来的?”

高则诚谦虚地说:“这都是老师教导之力。学生记得老师曾经说过,爱国诗人陆游告诫他幼子有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不过仿照陆游的话,跳出书本的圈子,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注意把老百姓的苦乐写入作品而已。”

黄缙老师听了频频点头,举起酒杯钦佩地说:“要跳出俗套,谈何容易!可见你是个有心人呵。来,喝一杯。”

师生两人喝了一杯酒以后,又斟满一杯酒,谈得更酣畅了。黄缙老师抹抹生霜的两鬓说:“你的《琵琶记》中,不仅用精雕细琢的笔法刻画出蔡伯喈、赵五娘等人的心音、状貌,而且语言生动流畅,曲调和谐多变化,合乎人物的身份,对此有何诀窍?”

高则诚连忙欠身说:“学生并无诀窍,只是多交几个民间艺人朋友,虚心拜他们为师。在《琵琶记》的三百零三段唱词中,他们帮助我搜集了二百三十个曲调,我每写好一折,总把草稿念给他们听听,或请他们试唱,帮助琢磨文字,直到琅琅上口为止。”

黄缙老师兴奋极了,拍案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教书教到胡须都白了,还未见过像你这样写文章的,真是后生可畏啊!”他满意地拈拈胡须,望着这个脚踏实地而又才气横溢的年轻门生,又一次高举酒杯说:“你写《琵琶记》能广集民间精华,功莫大焉!来,祝贺你,再喝一杯!”

师生两人越谈越有劲。可是时间已经不早了,高则诚要上船赶路呢。最后,黄缙老师又为得意门生斟满第三杯酒,祝愿说:“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喝完这一杯吧!”

师生喝过了三杯酒以后,黄缙老师叫书童拿出笔砚,让高则诚用篆书在亭子的墙壁上写了“三杯亭”三个大字,以纪念这次有意义的饯行。以后,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作“三杯亭”。

临别时,黄缙老师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高则诚到江边。船开了,黄老师踮着脚凝望着渐渐远去的帆影,感叹道:“没有伯乐,就看不到千里马——要识得一个人难啊!”

陈国语 讲述

舒良娅 搜集整理

(流传在浙江温州、义乌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