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护嫂

保定城里,有一个小胡同叫荷包营。路宽只有几尺,街长不过百步,别看它不起眼,说起它的来历,可真是一件趣闻呢!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户穷秀才,一户鞋匠。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二人在交往中情投意合,结为盟兄把弟。秀才年长为兄,鞋匠年幼为弟。

有一天,秀才把鞋匠兄弟请到家中说:“贤弟,前天有个师兄来约我,和他结伴去异乡教学。为兄心里盘算,与其在家坐吃山空,倒不如随他前往,每月挣上个三吊五吊的也能使日子宽裕些。只是我这一去,时间上没个准头,少说也要三年五载,留下妻儿老小,实是有点放心不下。有心想拜托兄弟照顾,不知……”没等秀才说完,鞋匠忙说:“你我兄弟情如手足,家中的事包在小弟身上,大哥只管放心前去好了!”

秀才离家之后,鞋匠早出晚归,两家的担子一人挑。秀才家中吃喝穿戴,柴米油盐,他及时送上门去,接济得十分周到。

这样一来,嫂子王氏啥事都不用操心费力,落得清闲自在。时间一长,她针懒得动,线懒得拿,整天东家斗牌,西家闲扯地串老婆门子。一来二去,乡里邻舍都看在眼里,背地里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俗话说:饱暖生闲事。鞋匠觉着嫂子这样下去,万一出个一差二错,没法向大哥交代。怎么办呢?他想啊想的,忽然想出了个好主意。

一天,鞋匠来到秀才家中,对王氏说:“嫂子,不瞒你说,近来我的主顾不多,生意很不景气。我想让嫂子也谋点营生,多少有点进项,也好贴补着过日子,等大哥回来也就好了。”王氏一听,心里老大的不痛快。但又一想,总归不是亲兄弟,心里不高兴嘴上却笑着说:“几个月来,全凭大兄弟照顾,也实在够难为你的了。可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干点什么呢?”鞋匠说:“嫂子的针线活又利落又干净,依我看,绣点荷包卖卖,多少也能找回个花销儿!”

鞋匠买回了丝线、布料。王氏无奈也只好穿针引线,绣起了荷包,头一回让孩子们拿到街上,就换回一吊钱,第二回拿出去又很快卖了。说来也怪,王氏绣的荷包,只要一拿出去,准有人买走。时间一长,她不但赚回了生活费,还有了零花,日子也就宽裕多了。从此,王氏整天起早贪黑地绣荷包,再也没有别的闲心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秀才从外地转回家园。王氏一见丈夫回来,悲喜交加,悲的是和丈夫一别三载,自己在家孤苦伶仃;喜的是久别重逢,一家团聚。真是不见亲人不落泪,她一见丈夫,满肚子的委屈一下涌上心头,不等秀才过问,就哭着诉说起娘儿们三年来的苦衷。秀才听妻子一说,十分心疼,不由得暗暗地埋怨鞋匠有失前言,帮人不到底。可他又一想:虽说和鞋匠情同手足,但不是一奶同胞啊!人家能照顾几个月,也算说得过去了。

第二天,秀才拿上礼物,来看望鞋匠兄弟。鞋匠一见大哥回来,喜出望外,忙让妻子刷锅洗碗,炒菜做饭,打算和大哥喝上两盅。哥俩边喝边唠,当说到王氏这三年过得如何不容易时,秀才说:“为兄出门三年,家中多亏兄弟接济几个月,也总算咱们没白结拜一场。”鞋匠从大哥言谈之中,听出有抱怨之意,才不得不打开自己的箱子。秀才一看,箱子里装的全是荷包。鞋匠说:“大哥出门几个月后,见嫂子有点不守本分,小弟恐生不测,到时难对大哥交代,所以才让嫂子绣荷包。她绣好荷包去卖,我就拿钱托人买回。你看,三年来嫂子绣的荷包都在这箱子里,一个不少。”秀才听到这里,如梦方醒,感动得泪水直流,扑通一声跪倒在鞋匠面前说:“好兄弟,让你太费心了,真难为你!”鞋匠忙扶起秀才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打这以后,王氏自觉惭愧,所以荷包绣得更勤紧了。秀才每天除了教两家的子弟念书外,还亲自拿荷包到街头叫卖,换得钱来想报鞋匠大恩。

鞋匠知道后忙去阻拦说:“大哥,秀才上街卖荷包,成何体统,千万使不得!”秀才说:“愚兄虽读诗书,但远不如兄弟情深义重!”鞋匠一见说不服也拦不住,干脆让妻子和嫂子王氏一起绣荷包,自己和大哥一起去卖,两家合伙做起了荷包的生意。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称赞鞋匠的为人。不管是当地的百姓,还是外乡的客人,都愿到这条街上买个荷包。这样一来,秀才和鞋匠的荷包就不够卖了。街坊邻居见这哥俩的买卖一天比一天兴隆,也都让自家的妇道人家绣荷包拿到这条街上去卖。

日子一长,人们想买荷包的时候都说:“到荷包营去买吧!”无意中就给这条小街起了个名字——荷包营。

白凤歧 讲述

任廷山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