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借火种

据说赵抃为了专心致志复习迎考,辞掉“诲教诸子”的职务,离开了双竹园义学,独自跑到白虾池后面林木葱茏、风景秀丽的双岔尖去“修身慕道”。在余仁合的帮助下,他就地取材,依山傍崖,搭了个简易茅棚住进去。铺盖、衣服、胡琴及文房四宝随身携带,粮、油、盐、酱、醋、茶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则继续由余仁合提供。这里山高林密,白云缭绕,空气新鲜,环境清静,是修身养性和刻苦攻读的理想场所。赵抃或看书,或抚琴,成天与清泉相依,与白鹤为伍,过着神仙般的隐居生活。旁边还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山坡地,他业余时间除了抚琴弹唱,正好自己动手开荒种萝卜、青菜、南瓜及葱、蒜、韭菜之类的香料,借以活动筋骨、调节精神、改善物质生活。为防止野兽出没或侵害,赵抃还特意喂养了一只膘肥体壮的大黄狗,平时让它抓兔逐鹿看家护院,必要时把书信捆绑在它的尾巴上,让其充当信使传递信息。

有一年,鹅毛大雪下了七天七夜,到处白茫茫一片,根本无路可走。更糟的是,山上火种不幸熄灭了,烧饭取暖成了大问题,眼看就要受冻挨饿。正在为难时,善解人意的大黄狗舔舔冷冰冰的灶门,又朝主人使劲摇了摇尾巴。赵抃受到启发,灵机一动,用表白纸卷了一根火煤,连同书信一起捆绑在狗尾巴的隐蔽部位,抬手拍了拍狗屁股,示意它立即下山借火种去。狗是何等聪明、何等灵敏的血性动物,它心领神会,在银装素裹的雪地上东嗅嗅、西尿尿,一蹦一跳径直跑到余仁合的厨房里。厨师们一看尾巴上的空火煤,就知道山上遭灾缺火种了,赶快把火煤点燃,外包一层遮风挡雨的薄篾片,仍旧将它捆绑在大黄狗尾巴上,让它原路返回,及时送上山去解决燃眉之急。此法百试不爽,一直沿用到1034年赵抃考中进士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