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四尺丹”

提起安徽的宣纸,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誉满全球的名贵纸张。十九世纪末,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过金质奖章。它能抗老化,防蛀虫,经久不变,有“纸寿千年”的说法。要问它的来历,这里面却有段故事。

早在东晋时,有个青年造纸工,叫孔丹。有一年,师傅去世了,他就用自己造的纸给师傅画了幅像,挂在墙上。可是一年不到,这画纸就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并且开始一片片剥落下来。孔丹见了,很不好受。他想:要是能造出一种经久不变的纸来画像,该有多好!于是,孔丹就约了几个师兄弟,瞒着纸坊老板,暗暗地试验起来。

半年下来,不仅试验没有结果,反倒让纸坊老板晓得了。老板不相信这几个小小纸工能搞出什么名堂,怕他们继续试验下去,影响他的生财之道,于是就把领头的孔丹解雇了。

孔丹并没有因此气馁,相反,却想趁这个机会到各地纸坊走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人们知道孔丹要出远门,好心地劝他:“你这样单身外出,无依无靠,要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孔丹说:“不怕。要成事,不吃苦不行!”说完,戴上斗笠,穿上草鞋,辞别大家就上路了。

孔丹从山西走到山东,一晃三年过去了。他走了不少纸坊,可是看来看去,没有一点头绪。孔丹仍不灰心,又花了三年时间,往河北、河南走了一趟,还是收获不大。于是,他又转道江北、江南。先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转眼已三十多岁了,加上旅途辛劳,显得格外苍老,但他还是继续到处走访。

有一天,孔丹来到江南宣城一带,只见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孔丹走到一条山溪边,突然发现有棵大树倒在溪面上,光滑滑的树干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像一张薄薄的纸覆在上面。孔丹弯下腰去,剥了一块放在手里,摸摸捏捏,觉得既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像皮一样牢实。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孔丹心想:如果把它用来造纸,那该多好!孔丹四处张望,想找个当地人来问个明白。

正巧,在百十步外有间茅屋,里面走出一个颤颤巍巍的白发老奶奶。孔丹赶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个揖,说:“老奶奶,我向您打听那……”只见老奶奶连连摇手,指指耳朵,意思是耳朵聋,听不见。孔丹只得打手势,老奶奶还是朝他直摇手。正在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山里姑娘来了。老奶奶指着她对孔丹说:“客官,你有话,就对我孙女说吧。”孔丹走到姑娘面前,说:“请问大姐,倒在溪面的那棵大树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是什么啊?”谁知那姑娘一听,满脸涨得通红,什么话也不说,就躲到老奶奶身后去了。

老奶奶一见姑娘这样子,便手搭凉棚看着孔丹。看了好一会,眉眼全舒展开来了,说:“是个年轻人哪!”孔丹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奶奶轻轻地拉了拉身背后的姑娘,姑娘不好意思地放下竹篓,从老奶奶背后站出来,对孔丹说:“客官,请不要见怪。这地方就我和奶奶住着。我从小没了父母,十六岁那年,奶奶怕我在山沟沟里受苦,要我嫁到山下村子里去。我舍不得丢下奶奶一个人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肯。奶奶便说:‘好吧,那你就等吧。不过,等到有一天如果有个男人来问这棵溪面上倒伏的檀树,你就非嫁给这个人不可!’想不到今天,你……”说到这里,姑娘低下头,又不好意思起来。

孔丹心想,这些年来,我跋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还不是为了造出这样的纸来,如今刚有了点苗头,怎么能轻易离开呢?再说,要造出这种纸,一年两年还不一定有把握。眼前这姑娘,品貌端正,心地善良,要是添上这么个好帮手,兴许还能早点儿把这种纸造出来呢?想到这里,孔丹便说:“我是个造纸工,为了造出一种好纸给师傅画像,走南闯北十多年,才见到这雪白的东西。只要能造出这样的纸,大姐又不嫌我是纸呆子,大姐咋说我咋依。请先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姑娘听了很高兴,凑近老奶奶耳朵,又是说话,又是打手势,老奶奶终于明白了,便在姑娘的搀扶下,和孔丹一起来到溪边。老奶奶指指姑娘:“她生下来的那年,恰巧这棵檀树倒在溪面上,所以就给她起个名字叫檀姑。这檀树泡在溪里,雨过天晴太阳晒,太阳晒过再雨淋,天长日久,树皮就脱离树干,变成现在这个样了。”孔丹听了很高兴:造出好纸的办法有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晚,孔丹和檀姑朝天烧了一炷香,便结成了夫妻。

第二天,孔丹便采集了檀树皮,和稻草一起浸润、晾晒、鞣制、蒸煮……老奶奶和檀姑成了他的好帮手。

功夫不负苦心人,孔丹终于造出了好纸。这种纸因地得名,就叫它宣纸。孔丹成了宣纸制作业的始祖。宣纸中还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传到了今天。

崔保来 讲述

黎邦农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