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补状元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杭州西湖。但见山清水秀,燕舞莺歌,白堤上一枝杨柳一枝桃,男女老少,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乾隆正在观赏风景,忽听得那边亭子里大声喧哗,一看是群读书人,内中一个声音特别响。乾隆好奇,不觉走了过去。只听得那人说:

“哈哈,我看当今皇上大概也是个不识字的草包!”说罢,亭子里又是一阵哄笑。

乾隆一惊,这不是摆着和尚骂贼秃吗?他怎么知道我是皇帝呢?再朝自己身上一望:青布衣衫,一双布鞋,全然一副平民百姓打扮。想自己这次微服出巡,瞒过了多少人的耳目,难道却瞒不过这批读书人?乾隆心中犯疑,索性迈开步子,来到凉亭之中,朝在座的读书人拱一拱手,说道:

“诸位,请教刚才的牢骚不知从何而来,能否说给我听听?”

大家见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毫不戒备,就指着旁边一个闷闷不乐的年轻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说起来。

原来那个年轻书生叫萧红春,杭州人。此人十分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就是因为穷,考试时送不起银子,所以三次进京赶考,三次名落孙山。刚才大家在凉亭里发牢骚,就是在为他打抱不平。

乾隆想:这班读书人也太狂妄自大了。你考不取状元,难道就可以骂我皇帝是不识字的草包了吗?真正是岂有此理!再一想,说了半天,看样子他们还不知道我的身份呢,干脆跟他们开个玩笑吧。随即漫不经心地说:

“喔,如此说来,是委屈了,可惜啊可惜。不过在下有个远房亲戚在京城主考,或许我能助你一臂之力。”

萧红春一听,以为那人在取笑他,一张脸顿时涨得血血红,急忙站起身来分辩:

“不可不可,为人处世,应该光明磊落,凭真才实学进取,方能问心无愧。谢谢老先生一番好意。”

乾隆冷冷一笑,不慌不忙地说了下去:

“说起真才实学,在下正要一试。这里有一副对子,我作上联,请君续下联。对得出,果有状元之才,理应保荐;要是对不出,在下也就无能为力了。”

亭子里的读书人一听,都跳了起来,心想:这人好大口气!俗语说,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今天这副对子再难,也非要给他对出来不可。否则的话,还算什么书生?

当下乾隆就说:“我这上联是‘玉帝出征,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共十五个字,请对吧!”

大家一听,呆住了。这上联果然厉害!一个个摇头晃脑,冥思苦索起来。乾隆在一旁暗暗发笑,心想:你们去枉费心机吧!要知道这个上联是我那班翰林院的老先生们用尽了心血,动足了脑筋才做出来的。我拿来作为新科状元殿试的题目,连试了三科,没有一个状元能对得出来。谅你一个小小的杭州书生,总不见得有这样大的才学吧?

谁知萧红春却哈哈大笑起来,对乾隆说:“学生就对‘龙王设宴,日烛星灯山肴海酒地为盆’,如何?”

嚯!——乾隆眼前顿时一亮,脱口说了声:“你就是状元!”

大家一呆,对联固然对得极妙,怎么就是状元了呢?乾隆自知失言,连忙改口:

“在下说错了。喏喏喏,这里有玉如意一只,你须即速进京,面交主考官。保你蟾宫折桂,独占鳌头。”

说罢,从怀中取出玉如意交给萧红春,离开凉亭,又到别处游玩去了。萧红春想:不管怎样,去试试也好。马上整理行装,进京赶考。

正是无巧不成书,等到萧红春赶进京城,谁知这年的考试刚刚结束,新科状元也早已有人做去了。萧红春找到主考官,呈上玉如意。主考官一见这是皇帝的东西,大吃一惊,仔细一问,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不觉左右为难起来。心想:现在皇帝老子正在南方巡游,一时也寻他不着,无法请旨,看来只好自作主张了。就别出心裁,封萧红春为“候补状元”,将他安置在翰林院中等候任用。

萧红春静下心来,总觉得不是滋味。想我凭一只皇帝的玉如意,可以不考而得个候补状元,实在可笑!当今官场,大小官员都有候补之职,如今闹到连状元也可以候补了,实在可叹!人家都说,候补候补,全靠银子来填补。我没有银子,还是鸭吃砻糠空开心,又实在可悲!不如趁早走吧。

第二天一早,萧红春在房中墙上题诗一首:“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候补状元,空前绝后。生不逢时,虚掷春秋。与其空等,不如云游!”写罢,掸掸屁股,出门扬长而去。

据说,候补状元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

王伯苓 口述

顾希佳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