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西施风物篇(十则)

自从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写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名句之后,以西施命名的山川地名,当推西子湖最为著称。但是除此之外,各地尚有许多风物涉及西施。现据史籍所载,辑录成篇,介绍如下。

一、西施山

越王勾践得西施于诸暨苎萝村后,即命大夫范蠡在会稽王城东郊另筑宫舍一座,馆西施和国中美人于其内。教以音律,习以歌舞。所筑别宫,名曰土城,其故址即今绍兴城东五云门外一带。

古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土城一带,山不见高,却因美人西施曾在此起居三载,故历代骚人墨客,多来寻踪探迹。小小土山,亦美其名为“西施山”了。

宋时,土城山故宫旧址曾改建为西施山书院,颇负盛名。绍兴才子徐文长曾写过叶西施山书舍记曳一文,对西施山的描述,极为有趣。他写道: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叶越绝曳、叶吴越春秋曳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巨丽要津耶!”

接着,他大发感慨之词,叹道: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室,巨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堕钗于锄掘。”

从徐文长记下的“拾堕钗于锄掘”一段文字看,至今尚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西施山下拾遗钗”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可见,美人足迹所到,往往佳话连篇。

二、西施宅

自古以来,许多有名的诗篇里,都提到苎萝山、浣纱溪,这自然与西施故里有关。西施宅一类的地名,如西施村、西施坊、西施墩等,在今绍兴、诸暨、萧山三县乡间,不下十余处,并都说村坊附近有苎萝山、若耶溪。在绍兴地区,可谓“苎萝处处有,西施山山出,若耶条条是,浣纱事事真”了。

最早记载西施宅的,是宋代著名学者乐史。他在叶太平寰宇记曳一书中说:“西施宅在诸暨县南五里,勾践得西施之所也。”乐史是个严谨的史学家,他对西施故里的考据,十分确切,以后记述者多从他之说。

另据明万历萧山县志记载:“萧山县南有苎萝山,属苎萝乡。山下有西施宅。宅临溪,溪边有西施滩、红粉石。”

又另据绍兴地方府志记载:“旧府属凤凰乡,有西施村,临若耶溪。”又称:“旧五云乡有西施村,在旧土城山麓。”

西施故事为什么如此之多,这大概与古人好争美人的癖爱有关。再者,也反映出西施足迹之广,影响之深。

三、西施洞

西施洞在今苏州灵岩山山腰,即古时馆娃宫下。洞丈余深,丈余高。洞口南向,面对姑苏台遗址姑苏山,为灵岩风景点之一。洞上方岩崖顶有大石龟。龟翘首太湖,神态逼真,也是灵岩风景点之一,合称“灵洞对姑苏,乌龟望太湖”。

一个普通的岩洞,竟以西施芳名冠之,实属奇怪。据叶越绝书曳、叶吴越春秋曳等古籍记述,此洞原是吴王夫差囚禁勾践的石室,称勾践洞。勾践被释回国后,西施觉得洞名不雅,有辱国君,便故意在吴王面前赞美石洞生得玲珑自然,并常到洞里去玩。吴王见西施爱洞,便请西施另择洞名,于是西施自请易名为西施洞。

传说之妙,妙在煞有介事。美人略施小计,变耻辱为荣誉,西施真神人也。

四、西施鱼

鱼和美人有不解之缘,丹麦安徒生童话名篇叶海的女儿曳和波兰名雕叶美人鱼曳,就是以波罗的海美人鱼的故事为蓝本的。北非地中海沿岸各国,也有关于美人鱼的传说。

我国古代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就与西施有关。据叶东坡异物志曳记载:“鱼有名西施者,美人鱼也。出广中大海,食之令人善媚。”

“食之令人善媚”,这确是怪事。据学者考据,所谓西施鱼即河豚。因羡其细嫩光洁,故称之。古人有诗,其中就提到西施鱼之名。诗曰:

家近红蕖曲水滨,

全家罗袜起秋尘。

莫将越客千丝网,

网得西施别赠人。

诗中所谓西施者,即西施鱼也。

五、西施舌

西施之美名,亦被巧妙地用于山珍海味之称谓,“西施舌”即其一例。

西施舌又名西施贝,系软体动物,一名“沙蛤”,产海边沙中,属蛤蜊科。据叶辞源曳西施舌条记:“状似蛤蜊而长,壳白,足突出长两寸许,如人舌。足端有丝状物,借以附着沙际。”

今考其名之由来,传说有二:一说因沙蛤肉嫩味鲜,形体洁白好看,又状似人舌,故称“西施舌”。一说当年西施入吴宫,爱吃此海鲜,每餐必备,宫女因呼沙蛤为“西施舌”。(见明梁辰鱼叶浣纱记曳)说法不一,但含义相同。区区沙蛤,因一上美人之口,便身价百倍了。

六、西施藕

江浙一带,湖泊交错,多产莲藕。今有不少地方,称洁白鲜嫩的莲藕为“西施藕”。这一物名之来历,也与西施有关。据说,当年西施入吴,爱吃三样时鲜,即槜李、海贝、鲜藕。李子一名茉李,原系西施故乡城南一带的特产,至今仍李树遍地。莲藕也是诸暨名产。西施爱吃这些东西,大概是出于家乡口味吧!

“西施藕”一名,最先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在明代剧作家梁辰鱼著的叶浣纱记曳一剧里。他在台词中写道:“前日金坛进莲花藕,又白又嫩,唤做‘西施藕’。”由于词曲的广为流传,因此,西施藕之称,也在民间通用了,并且奉为通气、清凉、补血的良药。民谚称:“十瓶补血酒,不及一节西施藕。”

七、西施脸

以脸相形容人的美丑、脾性,这在民间口头语中是极为普遍的,如形容善的称“菩萨脸”,笑的称“弥陀脸”,恶的称“阎王脸”,凶的称“煞神脸”,红的称“关公脸”,黑的称“包公脸”,丑的称“钟馗脸”,美的则称“西施脸”。

查“西施脸”的出典,恐怕与“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有关。这句俗语最早记录在唐人随笔叶复斋漫录曳一书中。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取这句俗语作叶戏答公益春思曳诗,诗中有曰:

草茅多奇士,

蓬荜有秀色。

西施逐人眼,

称心最为得。

诗中以“奇士”、“秀色”暗喻范蠡、西施两人。诗人宣称:只要志趣相投,始成莫逆之交。从诗中可以看出,西施之貌,已成为历代美的象征。故今称少女脸蛋长得端庄者为西施脸,确是一种形象的比拟。从而又引出另一句俗语来——“西施脸,毒蛇心”,用它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的人。

八、西施病

“西施病”一词,是从“西施捧心,东施效颦”一语变化而来的。叶庄子·天运曳称:“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后叶寰宇记曳又谓效矉之丑者,即东施家之女,故称“东施效矉”。效矉即效颦,讽刺生硬仿效者,虽故作姿态,反落得个弄巧成拙之讥。今称少女双眉微蹙、多愁善感者为“西施病”。

九、西施乳

西施之美名,竟用到佳肴上去,也是绝妙的想象。古人所说的“西施乳”,即指河豚腹部的膏腴。叶云麓漫钞曳一书中记载说:“河豚腹胀而斑,状甚丑。腹中有白(鱼膏)曰讷,有肝曰脂。讷最甘肥,吴人甚珍之,目为‘西施乳’。”这段记载有两种解释:一说河豚腹部丰腴,状似女人乳房,故称“西施乳”;一说河豚腹部脂膏甘美,极滋补,似女人乳汁,故称“西施乳”。总之,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以西施肌肤之洁白、丰满来形容河豚脂膏甘美的,足见古人想象之丰富。

十、西施花

李白作叶清平调曳三首,内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一句,把杨贵妃的美貌与牡丹芍药相比,成为千古绝唱。古代第一美人西施,又该以什么娇艳的名花来媲美呢?这点,古人早就考虑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大概鉴于西施系山村姑娘,朴素芬芳,就用江南无山不开其花的杜鹃来比拟她。他在叶山石榴寄元九曳一首长诗中写道:

日射血珠将滴地,

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

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

芙蓉芍药皆嫫母。

山石榴又名踯躅,是杜鹃花的一种。白居易把似“血珠”、如“焰火”的杜鹃花比做美人(西施),而把芙蓉芍药之类,贬为嫫母(丑女),这是别出心裁的。自此以后,平凡朴素、遍布山乡的杜鹃花,就被后人称为“西施花”了。

朱秋枫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