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吟得知音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常有争端。勾践即位三年,发兵攻打吴国,结果败于夫椒,三万大军,仅存五千。不得已只好屈膝求和,自己做人质入吴,给吴王当马夫三年,受尽百般凌辱。后买通吴相伯嚭,以每年进贡十万匹罗纱、十万石稻米为约,才得到赦免。勾践回到会稽,任用范蠡为相,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图报仇。

那时范蠡正少年英俊,足智多谋,向勾践献策道:“我等一面用金帛美女,迷惑吴王;一面养精蓄锐,富国强兵。伺机而起,国耻可雪。”勾践很同意,便命范蠡走访民间,选择美女。

范蠡自镜湖过钱清入诸暨,沿浦阳江逆水而上,不多几日,来到东门浮桥下。下船出访,听一捣衣老妪说,城南有一村女,名唤夷光,年方十五,生得美貌非凡。范蠡辗转采访,闻得城中传说甚多,都说这女子的母亲是“怀珠而孕,惊鸟而生”。范蠡听了,一一记下。第二日,雇船前往浣纱溪。这时候,小小的越国,已被十万贡物榨得民穷财尽,两岸男女个个愁眉不展,到处呈现出一片惨淡景象。范蠡站在船头,不禁感叹道:“国亡家破,莫道匹夫无责!”

船近浣纱潭时,见一女子,红颜素服,倚石而坐,双眉微蹙,纤手抚胸,似有无限愁思。一篮洁白的罗纱,放在身旁。范蠡移船上前,轻声问道:“姑娘因何在此发愁?”那姑娘见船上英俊少年动问,略一沉思,便轻声吟道:

人道春色新,

三年不见春。

虽有清冽水,

难洗亡国恨!

范蠡听了不觉心头一震,于是低头思忖道:“哦,这女子非但容貌动人,而且出口成章,国恨在心,真是越国的灵秀呵!”再抬头望时,那女子已姗姗而去。

范蠡经过打听,知道那位女子正是施村夷光,满怀欢喜,于是回船进城。第二天,他换上一身布衣,直奔苎萝山下。来到西村村口,恰巧见到那女子坐在茅屋前面的石凳上,正在低头梳洗。范蠡近前一看,石旁并无胭脂花粉、香油唇膏之物,只有一盆清水,水中浸着几片青青的树叶。范蠡原在乡村长大,认得那树叶是香栎之叶。不禁问道:“姑娘,早浣纱,晚织锦,因何用树叶水梳头?”那姑娘见来者又是昨天碰到的那个人,心想,这人倒很有意思。便挽起青丝,对他淡淡一笑,吟道:

夜夜织金线,

匹匹为贡绢。

可怜浣纱人,

无有买油钱!

范蠡听了,心头又是一震,思量道:“啊,这女子为国任劳任怨,能识大体,真是越国的精华呀!”抬头再想攀问,那姑娘已移步后院,纺纱织绢去了。

范蠡又转回城中,越觉得这女子是民间碧玉,巾帼英雄,决定向她剖明来意,以求得一个同心知己,共赴国难。次日,范蠡一早起来,带了印符,三次寻访西施。刚巧那日是清明佳节,越国古风,大家小户,闺媛村姑,都结伴出游。虽是亡国之际,但浣纱溪畔,苎萝山下,踏青之人,依然不少。范蠡杂在人群之中,寻遍山南溪北,不见西施。正彷徨四顾,忽见远处苎萝崖畔,有一女子,立在乱石之中。范蠡近前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那人正是西施。只见她泪痕满面,头缠白纱,便问道:“姑娘呵,清明佳节,为什么披麻戴孝,饮泣荒郊,莫非家有新丧?”西施听后,喃喃吟道:

不是未亡人,

亦非丧至亲。

只为破国日,

无处托哀情!

范蠡一听,顿时大惊失色,屈指一算,原来三年前亡国之日,正是今天。心想:她为国吊丧,忧国忧民之心,远胜朝臣公侯、须眉男子,真是个奇女子呵!于是拜倒在地,出示印符。西施一见印符,知是越国贤臣范蠡,不由得喜出望外。又见他气度非凡,英才出众,正合了平生之愿,就在结发石上,与范蠡立下生死之盟。

三吟得知音 - 图1

后西施奉勾践之命,委曲求全,远嫁敌国。在吴宫隐却真情,暗下与范蠡同操国事。不出数年,终于雪了故国之耻。功成名全之日,双双退隐于湖光山色之中,成为千古美谈。至今苎萝山上,还留下结发石一方,后人认为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最为真切,到那石上一坐,就可夫妻同心,因此一直保存下来。

西施传说,年代久远,在许多人心目中,她仅是一个捧心蹙眉的女子。其实西施外柔而内刚,情温而性烈,是个举世无双的侠义美女。因此明时诸暨人陈嘉谋有诗赞道:

施氏山前旧有人,

吴王宫殿几重新。

年来绿树村边月,

夜半清溪梦里身。

衰草尽随黛眉落,

飞花长逐杜鹃声。

西家女侠今何在?

白苎轻萝谢四邻。

朱秋枫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