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乡罚戏

这一年秋天,讲吃爱戏的乾隆皇帝到了衢州。他扮成秀才模样,带了随身的小太监,溯衢江而上,到航埠看看闻名的衢橘。

航埠一带,沿衢江两岸的三十六个村庄,家家户户都种橘。到了秋天,田野丘陵,绿叶红果,压得枝丫垂地。乾隆一见,喜不自禁,就对小太监说:“这橘子宫里也很多,不过只见橘子不见树,哪有这儿漫山遍野、红绿相映这么好看啊!”那小太监见皇上兴致勃勃,就凑趣道:“万岁,你就作一首诗吧!”乾隆连忙摇摇手。小太监这才省悟到自己失了言,看看四周无人,吐吐舌头,才高声说:“相公相公,小人该罚!刚才见相公诗兴大发,竟把吩咐的话忘了。”乾隆说:“一人作诗太单调无味,还是随意一点好,你一句我一句凑首打油诗吧!”

于是,两人钻进橘林,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乾隆得了第一句,吟道:“苍穹碧绿现万星。”小太监想一想,也吟道:“元宵佳节放花灯。”就这样两人边吟边走,边走边看,不知不觉都伸出了手,随手摘了几个大的和几个小的,又边走边尝,细细品味。然后乾隆又兴致勃勃地吟出第三句:“伸手好比龙戏珠。”小太监正尝得有味,也随口接上:“入口还如——”还未吟完,只听近处一声高叫:“谁偷橘?”两人都呆住了。随着吆喝声,橘林中走出一个放牛的孩子,见他们又摘又吃又说又笑,就用牛鞭指着两人的鼻子说:“你们闯祸了。这里的橘子谁敢偷?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许动一动,偷一个就得罚戏一台。”听牧童这么一指一说,小太监早把后半句诗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忙护住乾隆,上前对牧童说:“请问小哥,什么叫罚戏一台?”牧童说:“罚戏一台,就是请一个戏班,在一个村庄演一天大戏,你懂吗?这是祖上定下的乡规,一百年都没有人敢触犯,你们还是头一遭,算你们倒霉!”牧童又看了看他们手上的橘子,一种大的是从江西抚州引来的抚州橘,一种小的是衢州小橘,就说:“大小八个,就要罚八台戏。”

橘乡罚戏 - 图1

乾隆在一旁听着,心想:这地方的乡规这样严,难怪漫山遍野的橘子没人偷吃。对,我正可利用这个机会,索性让他罚得格外热闹。一则使大家知道,我乾隆能深察民情,与别的皇帝不同;二则经此一罚,使各省各府都能看重乡规民约,也有利于安定四方,岂不一举两得……乾隆越想越有道理,便和颜悦色地对牧童说:“罚就罚吧,不过要看一看乡规是真是假?”

于是牧童带他们进了村子。橘农听说秀才偷橘子,大家都围拢来看热闹。乾隆彬彬有礼地说道:“既然要罚戏,空口无凭,请拿出乡规来看看。”一个橘农从家里拿来一个红布小包,解开一看,上面果然写得清清楚楚:“严禁偷摘橘子,违者不论何人,偷一个罚戏一台。”下面还有康熙年间县衙门完税的关防。乾隆说:“我们违犯了贵地早年的乡规民约,情愿照罚,但不知这里种橘的有多少村庄?”橘农说:“河东河西三十六村。”乾隆心里一计算,毫不在乎地说道:“我家是带戏班子的,就定重阳节那天,每村都来三个戏班子,连演三天好不好?”橘农以为他说空话。乾隆解释说:“因我第一个违犯,应该重罚。”橘农认为讲得有理,又想到重阳节村村有戏,哪个不赞成!

当晚,乾隆秘密布置小太监,带了手谕,火速把浙江各地的戏班子统统调来。不出几天,从上八府到下三府(1),不多不少,来了一百零八个戏班子,每村刚好三个。这一下,村村搭戏台,家家有客人,三十六村都像举办庙会一样,热闹非凡。

三天过去了,橘农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秀才。只在船埠头的墙壁上看到一张长方形的黄纸,上面写着两句话:

抚州橘子封金匾,

衢橘加封七点红。

这时,夹在人群中的一个戏老板惊奇地说:“这是皇上写的呀,还有个红印在上头呐。”大家这才看清楚黄纸中间盖着一个“乾隆御笔”的红印章。那戏老板又说:“难怪官府三令五申叫我们火速到此,原来是皇帝下的圣旨!”橘农们也恍然大悟,其中一个说:“我道一个小小秀才有这样大的能耐,原来真的是皇帝老子来了,早知是他,那谁敢罚呀?”另有几个说:“皇帝触犯规约,理该与百姓同样对待,这又何必大惊小怪!”

果然,乾隆罚戏的事,很快在民间传了开去。由于皇帝也被罚戏,各地官员不得不把维护乡规民约当一件事情来做。乾隆就这样获取了一时的美名。还有那两种橘子的名称也改了:引种的抚州橘改称为“金匾抚州”,个小味美的衢州小橘,改称为“七点红”。至今,这两个品种还在哩。

山人 搜集整理


(1) 当时浙江省分十一府。上八府即:宁、绍、台、金、衢、严、温、处。下三府即:杭、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