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黄土墩

离嘉兴城西七里的运河塘上,有一条长堰叫“学绣堰”。在学绣堰上有一座“学绣塔”。据说是越国西施学过刺绣的地方。

当年范蠡受命送西施、郑旦前往吴国,渡过钱塘江,来到嘉兴境内,已是四五月天气,正遇梅雨季节,通往吴国去的驿道十分泥泞,很多路面也被雨水冲毁,车马不易通过。傍晚时分,又突然下起一场大雨,弄得大家狼狈不堪。雨中,范蠡发现长堤上有个高大的黄土墩,墩上有三五间空屋,就对大家说:“这雨看来难停,不如暂去那里避避雨,生个火,也好防止受寒。”

随从一听范蠡这样吩咐,都很乐意,于是拉马推车,把车马停在土墩下。随后,范蠡将西施、郑旦安置在墩上一间高燥的屋内,自己却住在偏屋。风雨不断地打进屋来,他们只得解下披风遮挡风雨。可是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却是不停。

这天,西施感到闲得无聊,忽见郑旦在一旁绣花,便对郑旦说:“姐姐,我也来学绣花。这些年专心操练歌舞,针线活已变得生疏了。”

郑旦说:“我也一样,那我们就一同边学边绣吧。”

西施仔细端详了一番绣物,见郑旦已绣了一些花鸟在上面,思量了一会,说:“姐姐,花鸟虽好,但不能表达你我的心情,如果能绣出越国的大好河山,岂不更好!”

郑旦在西施肩上一拍,说:“对呀,好妹子,还是你的主意好哩。”

于是改换绢帛,西施与郑旦飞针走线,很快绣好一幅壮丽的越国河山图。大家看了,个个喝彩叫好。范蠡说:“这绣物确实富有诗情画意,但没有配诗,似觉可惜!”

西施听了,低头沉吟起来,忽然吟出两句诗来:“春归河山新,故国草木青。”范蠡说:“这诗不错,但这‘青’字有点美中不足,如果改为‘故国草木情’,它的含义就深刻多了。绣上这诗,你们带到吴国去,日后见到它就像见到自己的国家一样!”

郑旦拍手笑道:“到底是范大夫博学多才!一个吟诗,一个改诗,真可说是两全其美。”

于是西施和郑旦又把这诗绣上,好好地收藏起来。这时,已经云散雨收,太阳从云缝中钻出来。第二天,范蠡就吩咐随从备好车马,朝嘉兴方向进发。

后来,这土墩上的屋子都倒塌了,当地人为了追念西施,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学绣塔”,又把这一带河旁的堤堰名为“学绣堰”。

俞泯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