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牧搬丧

鲁牧是明朝时候天台县人氏。他从小家境贫苦,做到御史以后,仍旧不忘根本,一生廉洁奉公,是个人人称赞、代代传颂的清官。

鲁牧在世时,不但自己廉洁奉公,还经常对家里的人说:“我们做官,好像为民父母,样样事情都要作出好榜样。非礼之事,一件不可做;不义之财,分毫不能取。”所以,他的子女和亲戚没有一个横吵乱做的。

夫妻两个单靠几两俸银过日子,素衣淡食,连个厨师都不用。百姓见了个个称赞,可是朝中那些奸臣,却把他看成一个怪物。

俗话说:“好人不在世,恶人魔世尊。”鲁牧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鲁夫人日夜服侍,煎汤熬药,但是毛病却越来越重了。

这一日,鲁牧知道自己不行了,叫鲁夫人把公子、小姐叫拢来。鲁牧对他们说:“我一生做官,两袖清风,没有一毫积蓄,留给你们的只有一个清名。我已是一个弥留之人,熬过今晚,也过不了明朝。我死以后,丧事万万不可铺张浪费,只求把灵柩运回天台故土安葬就好。你们切记!”鲁夫人和公子、小姐听了,一面流泪,一面点头。

第二天,鲁牧死了。前来吊唁的人,不但有文武百官,还有平民百姓,成千成百。

众人进了鲁家大门,来到灵堂,只见灵堂里放着一口白木棺材,鲁夫人和公子、小姐正扑在棺材上痛哭。

看到这口白木棺材,那些吊唁的官员和百姓,个个唏嘘,人人叹息。又听说鲁夫人连把鲁牧灵柩搬回天台的钱都没有,更是又可怜又可敬。于是联名写了一道表章递给皇上。

皇上看了表章,心里有些怀疑。他想:平日虽然听说鲁牧是个少有的清官,但是一个御史也不至于穷到如此地步呀!于是派了一个内宫的老太监,到鲁府吊唁,并探听虚实。

老太监刚走到鲁府门口,看见鲁府偏门人来人往,进进出出,那出来的人都扛着桌椅等家具。

老太监连忙上前拉住一个老家人问:“连这些家具也搬回天台么?”

那老家人看他是个老太监,回答道:“不瞒公公,说来真罪过。我家鲁老爷新近归天,可怜他一生为官清正,死后连扶柩还乡的钱都没有。这是鲁夫人变卖家具,凑钱搬丧呢!”

老太监听了,心头一热,不觉掉下两行热泪。吊过丧,急忙回到宫里,把看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向皇上奏了一遍。

皇上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说道:“鲁卿一生忠心耿耿,上辅皇家,下恤黎民,不想死后如此凄凉,这是朕的过失呀!”于是连夜下了一道圣旨,吩咐打开皇家内库,请鲁夫人进来,任她自己的心意,要什么,拿什么,要多少,拿多少。

鲁夫人进了皇宫内库,只觉得金山银堆,珠光宝色耀人眼目。她一生俭朴惯了,哪里见过这些宝贝,一时间竟感到有点头昏目眩。她略略闭了闭眼睛,定了定神,不拿珠,不取宝,径直朝银库走去。

到了银库,她伸出左手拿了一锭元宝,又伸出右手拿了一锭元宝,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两,就头也不回地走出库门。

老太监回明皇上,皇上又是钦佩,又是奇怪,就在内宫召见了鲁夫人。

皇上问道:“朕着你进库多取金银珠宝,为何只取纹银百两?”

鲁夫人答道:“吾夫临终之时,曾经叮嘱我们,他死以后,丧事切不可铺张浪费。一百两纹银已经足够把灵柩发到台州了。”

皇上又问:“你为何不多拿一些,留给公子、小姐?”

鲁夫人说:“我们天台有两句话,叫作‘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大人多劳碌’。‘子孙贤,不用上代多买田’。我夫留给他们一个清名,已经足够他们受用一生。”

皇上听了,不禁赞叹一声道:“说得好,说得好!人道鲁牧清,我看你比鲁牧还要清呢!”于是又下了一道圣旨。圣旨说,三日之后,鲁牧灵柩发丧,合朝文武百官都要沿路设立公祭,皇家内院设立御祭,平民百姓家家户户也要摆起香案祭奠。京城之内,大街小巷,都要用清沙铺地,上面搭起孝棚,三十里长街,不许天日透光。又差驿马传令下去,凡是鲁牧灵柩所过州县,停放之处,都要搭起孝棚,不得让鲁牧的灵柩曝于天日之下。

这道圣旨一下,整个京城都轰动了。消息传到鲁府,却把鲁夫人急坏了。她想,这道圣旨一下,要花费多少银子呀!鲁牧在地下知道,也不得安心。不可不可,万万不可。于是连夜叫来公子,秉烛疾书,拟了一道奏章。

第二天早朝,鲁夫人以诰命夫人资格来到金銮殿。皇上看了奏章,心中大悦,笑着说:“鲁夫人,朕知你爱护邦国,体恤百姓,忠心一片。但是鲁卿一生为国为民,死后隆重一些,也不为过。”

鲁夫人还想再奏,皇上把手一挥,“朕意已定,卿不必多言。”执意要礼部照旨办事。

鲁夫人回到家中,急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怎样才能劝阻皇上呢?想着,想着,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啦。

夫人叫来公子、小姐和老管家,如此这般吩咐了一番。

老管家到府后小院砍来几株青竹,鲁夫人亲手扎起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竹架。公子和小姐拿来红红绿绿的各色彩纸,做纸花的做纸花,糊纸屋的糊纸屋,整整忙了一天。

接着,鲁夫人就差老管家去请老丞相。

鲁牧搬丧 - 图1

老管家对老丞相说,“老相爷,我家夫人已在今日将京城之内三十里长街上的孝棚和千里归途上各府州县的孝棚全部搭好,请相爷前去过目。”

老丞相听了,一千个不相信,一万个不相信,疑惑地跟着管家,来到鲁府。刚进灵堂,就看到灵柩上放着一个纸做的竹架,上面扎起精巧的亭台楼阁,青松白鹤和五颜六色的花卉,真像活的一样。老丞相呆看了好久,才说:“好,好,好办法。”这东西,后人就把它叫作“材罩”。

丞相赶到宫里,把鲁夫人亲手制成材罩,一来不忤圣旨,二来节省银两,三来还能使鲁牧灵柩不见天日的事情一五一十奏给皇上。

皇上听了,又惊又喜,引起了兴头,竟然喜滋滋地来到鲁府观看。他看到材罩确实做得好,称赞了一番,才准了鲁夫人的请求,用材罩把鲁牧的灵柩荣耀发回天台。

从那时起,浙东一带地方,就有了这种纸做的“材罩”。人们一看到这种材罩,就会想起清官鲁牧搬丧的故事。

曹志天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