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处机琢玉

邱处机,道号长春,他是北京玉器行业的始祖,玉器行业的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邱祖。他既然身为道士,为什么又是北京玉器行业的祖师爷呢?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邱祖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市镇里,家道贫寒,父亲是个小商贩,平日肩挑两个书箱串学馆,逢集市则在市镇摆地摊,贩卖四书五经、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糊口养家。

邱祖自幼便对琢玉发生了浓厚兴趣。离邱祖家不远,有一个小玉器作坊,作坊里有个老师傅见邱祖聪慧过人,便收邱祖为徒。不到一年光景,邱祖便学会了全套琢玉技艺。但就在这时,父亲患病死去,生活迫使他继承父业,接过父亲的书箱担子,中断了学艺生涯。

那时候,南宋偏安江南,辽金统治了大半个中国。本来,穷乡僻壤的小地方供得起子弟念书的人家就已不多,加上连年兵荒马乱,书摊生意就越发清淡了。一天,临散市时,邱祖冲着书摊旁边摆方桌相面的老先生说:

“日子难熬呵!卖了一整天,连个饭钱都没赚上。老伯,劳您驾给相个面,看看我这辈子命中注定怎样?”

老相面先生“唉”地叹了口气,慢条斯理地说:“处机,打你爹过世,你接过生意,每逢赶集,咱爷俩都紧挨在一起。虽说你摆书摊我相面,各做各的买卖,可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一年多来没少得你的关照呵!你待我这么好,要相个面有何难?但话得说回来,讲假话骗你,我说不出口;照直讲,又怕伤了你……这叫我怎么说呢?”

邱祖笑着说:“老伯,没关系,您就照直说吧。相好相孬,爹妈生就,哪能怪你?再说,讲透了,我心里也好有个底呀!”

老先生琢磨半天,才说道:“处机呵!你人是个好人,可长相把你坑害啦!你嘴角那两条纹路长得太不是地方了,那是断食短寿的‘锁口纹’。相书上说,‘!蛇入口,将来必定饿死’……所以,处机呵,我劝你今后凡事都想开点,得吃就吃,得喝就喝,活一天过一天算了。”

邱祖听了相面老先生的话,笑了一笑,没有在意。后来,他一连请教了好几个相面先生,谁知个个都依据麻衣相法,重复“!蛇入口,将来必定饿死”的老话,无形之中就让年纪轻轻的邱祖背上了千斤重担。他变得成天愁眉苦脸、发呆发愣,再也打不起精神做买卖了。这样,不到两年光景,邱祖不仅把爹爹留下的那点老底——几箱四书五经、笔墨纸砚折腾净了,连祖传的两间破房,也都变卖吃喝光了。邱祖没有办法,只好走村串户,靠乞讨维持生活。

这天,邱祖从一个小村子讨饭出来,没走多远,迎面被一条小河拦住去路。因为村子穷,修不起桥,人们来来往往都得卷起裤腿,脱掉鞋袜蹚水过河。

邱祖来到河边,恰巧遇到一个老奶奶正准备下水。邱祖想:老奶奶准有急事,要不然大冬天绝不会蹚着刺骨冰水过河。于是,便急忙赶上前去说道:

“老人家,您这么大年岁,冻坏身子骨可了不得。让我背您老过去吧。”

原来,老奶奶的小闺女添了个胖小子,女婿出门在外,无人照顾,女儿求人捎来口信,当亲妈的哪能不急着赶去呢?过得河来,老奶奶直夸邱祖是个好后生,连问了几遍,把邱祖的大名记住,随即把自己姓啥叫啥住在哪里、女儿女婿姓啥叫啥住在哪里,一一说给邱祖听,要他改日一定去做客。

饱尝辛酸的邱祖,从老奶奶的话语里得到了温暖,尝到了助人为乐的愉快。他眼瞧着老奶奶高高兴兴地走远后,才在土坡上坐下来,脑子里推开了磨。他盘问自己:邱处机呵邱处机,你年纪轻轻,身强力壮,为什么人家几句话就把你讲得失魂落魄,如此潦倒不堪了呢?难道你真甘心伸着双手向人乞讨,最后饿死冻死在沟底路旁么?不,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活,我就要痛痛快快地活,哪怕只活一天,我也要为世人做点好事。从今天起,我就守候在这条小河旁,有人过河,我就来去背送,省得人家脱鞋脱袜地趟水。不图别的,只图个心境舒坦就得了。

打这以后,邱祖就在半山坡搭了一个小窝棚住了下来,凡是来往行人过河,他都热心接送。人家问:“大兄弟,收多少钱?”他总是乐呵呵回答:“不计多少,给点就行。手边不方便,就甭给了。”若穷苦人过河,就是给他钱,他也不收。没过多久,从村子到县城,大家都知道有个叫邱处机的年轻人,在一条小河旁专门行善做好事。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三年。这三年中不管天晴下雨、刮风落雪,不管人多人少,邱祖总是方便来往过客,从没怠慢过一个人。

一天,只见河对岸走来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邱祖连忙迎过河去。来者是一个目光炯炯、身穿玄色道袍的道长。邱祖把道长背过河来,在窝棚旁坐下,两人攀谈起来。

道长从褡裢里取出一身道袍,递给邱祖,接着说:

“邱处机,贫道和你有缘分,有心收你为徒弟,不知你乐意不乐意?”

邱祖见道长鹤发童颜,神清气爽,谈吐不凡,知道是个有道行的人,想着自己眼下走投无路,涉水背人也非长久之计,便连连点头,表示愿意。

道长又说:“既然乐意,贫道就给你取个道号,叫长春。望你涤除尘俗烦恼,心境超脱,如春长在。从今以后,你就跟随贫道云游天下。不过,在离开这里之前,我们还要在这里修一座桥,方便过往行人,这才是善始善终呀!”

邱祖听了道长最后的话,又发起愁来,连忙对道长说:“师父,弟子在这里三年,从不计较报酬,没有半点积蓄,哪有钱造桥呢?”

“长春,别着急,贫道自有办法。”道长说着,从褡裢里掏出一把碎银,交给邱祖,“钱虽不多,可足够雇请石匠师傅开山取石和拦河架桥了。”

邱祖要在河上架桥的事传出之后,乡亲们无不欢喜。穷人们没有钱,可有的是力气。不论石匠师傅们白天开出多少青石,乡亲们都连夜抬到小河边,码起来。大家同心协力,没有多少日子,一座牢固宽大的石桥便在邱祖背人的地方建了起来。

石桥落成,邱祖和乡亲们告别,跟随道长开始了云游生活。道长除向邱祖传经布道外,还教邱祖读书绘画,练防身武艺。一天清晨,道长带着邱祖练了两套拳术,出了一身汗,在脱外衣时,内衣里露出一块五彩玉佩,邱祖向道长要来,双手捧着仔细端详。

道长见邱祖如此喜爱,便说:“长春,你倒有眼力。这是我家传家之宝。原是大宋开国皇帝赏赐我家祖宗的,你既然喜欢,我就把它送给你。你可得好好保存呀。”

邱祖说:“师父,我喜欢是喜欢,但我更钦佩的是制作这块玉佩的工匠师傅的超凡技艺。”

道长听了邱祖的话,只是长叹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原来,道长本是宋朝一个开国元勋之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只因奸臣当道,半壁山河沦陷金人之手,皇帝却浑浑噩噩,偏安临安,沉湎在酒色声乐中,不图收复失地,国家亡在旦夕,因此才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道长见邱祖虽然身穿道袍,可是凡心未泯,就不再教邱祖记诵经文,而教他诗词、绘画。每当云游到城市道观小憩时,都听任邱祖去玉器作坊,察看艺人琢玉。

过了几年,道长无病仙逝。临终前,道长把邱祖叫到身边,怜惜地嘱咐说:“长春,我的好徒弟,为师就要离开你了。我对你没什么不放心的,你心肠热,不能超然世外,就索性做一个于尘世有用之人吧。我死后,你继续四处云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除了学琢玉,还要多学几种谋生技艺,将来大局定下来,就可传给穷苦百姓,造福世人,那也就功德无量了。”

道长逝世之后,邱祖遵照遗嘱,继续到各地云游,并以琢玉为主,刻苦地学了多种工匠技艺。他只身到过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行踪最远到达新疆。在玉石的故乡和阗,他做过认真考察,学会了相玉的本事。元代建都北京后,他才从西北辗转来到北京,在白云观定居下来。

那时的北京虽然已是京城,但并不很繁华,琢玉技艺也远比江南落后,没有形成为一个行业。特别是经过多年战乱之后,许多贫苦百姓都失去了谋生路子,成为无业游民,生活十分困难。邱祖在白云观落脚后,不是传经布道,而是致力于玉器制作。由于邱祖走遍大江南北,对各地琢玉技艺进行过考察,因此他能博取众家之长。加上道长传授的知识,云游四海开阔了眼界,邱祖所做玉器,件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官宦贵族、巨商大富莫不争相购买,家家都以拥有邱祖制品为荣。

邱祖把琢玉赚来的钱,全都用来周济贫苦人家。但他不是施舍银钱,而是因材施教,帮助贫苦人学会一种谋生技能。还赠送必要的器物材料,使人通过勤奋劳动得以糊口养家。邱祖还从穷苦人家子弟中,挑选一些青少年,传授琢玉技艺。由于邱祖的提倡和扶植,北京开始有了玉器行业,而白云观就成了邱祖传艺的讲习所。

十年过去,邱祖成了北京乐于助人、精通琢玉本领的有名工匠。连皇帝也知道有个叫邱长春的老道,他不念经传道,专门琢玉,传艺济人。一天,皇帝把邱祖召进宫,拿出一块稀世翡翠,要邱祖琢一件器物。邱祖根据翡翠的色彩、质地、自然形状,制作了一个带叶的瓜形小盒献给皇帝。皇帝打开盒子,只见一条晶莹细长的链子连着盒盖和盒底,光彩夺目,不由连声叫绝。皇帝又拿出一块羊脂白玉,要邱祖琢磨一个瓶子。邱祖琢了个其薄如纸、能够透过指纹的白玉花瓶。皇帝看后爱不释手,封邱祖为白玉大士,并拿了一块白玉镇纸,赏赐给邱祖。邱祖用这块白玉琢了一根朴素的白玉簪子,别在道冠上。

传说邱祖善相玉,有返瑕为瑜、点石成玉的本领,在琢玉工艺上也有大的改革。由于年代太久,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邱祖制作的器皿实物了。但仅从保存的元代玉瓮、渎山大玉海看,经过邱祖的提倡和扶植,北京当时的琢玉工艺已经相当精良了。这个六百年前制作的大玉海,直径有一米多。要把硬度强、体积大、分量重的玉材,全靠手工操作琢成玉海,是很不容易的。大玉海堪称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巨型玉器。如今陈设在故宫的巨型玉器《大禹治水》,还是乾隆观看了渎山大玉海后,受到启发,才命工匠制作的。

由于邱祖身为白云观道士,又是北京玉器行业的祖师爷,这就促成了在过去六百多年里北京玉器艺人和道士之间的不解缘分:每年正月十五邱祖生日,玉器艺人都要到白云观去拜祖师爷,道士们总是准备白面大馒头招待;道士们来到玉器作坊,凡是能念诵《水凳歌诀》,证明是白云观来的,艺人们都要盛情接待。相传这个歌诀是邱祖当年亲自编写,用来传授琢玉知识的。

乾隆年间,北京玉器行业艺人为了纪念邱祖,在琉璃厂沙土园修了一座长春会馆。馆内有邱祖塑像,立有石碑记叙邱祖事迹。碑文说当年受过邱祖恩惠的北京贫苦百姓多达万人。艺人们把九月初三邱祖羽化之日作为行业聚会日期。这个行会,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

王树森 王明时 贾玉森 讲述

华积庆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