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须以文石剥成;种绣墩〔1〕或草花数茎于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以太湖石叠成者,曰“涩浪”〔2〕,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复室〔3〕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4〕之致。

【注释】

〔1〕绣墩:指绣墩草,又称沿阶草,一种常绿草本植物,常种于庭院阴凉处。

〔2〕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水纹状。

〔3〕复室:指复屋,是具有双重椽﹑栋﹑轩版﹑垂檐等建筑结构的屋宇。

〔4〕岩阿:指山的曲折处。汉代王粲《七哀》:“山岗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picture

【译文】

门前台阶从三级到十级,越高越显得古雅,要用有纹理的石头削成。在里面种上绣墩草或几株草花,枝叶随风摆动,映照着台阶。用太湖石砌成的台阶,称为“涩浪”,它的形制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复屋的里面要高于外面,用未经开凿的带有苔藓斑痕的石头镶嵌台阶,才有山间的风致。

【延伸阅读】

古建筑有平屋、重屋、复屋之分。平屋指单层的平房。重屋指带双重屋顶的建筑,也指带楼阁的建筑,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宋史·礼志四》说:“三代之制不相袭,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则知皆室也。”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建筑都不同,夏朝是世室,殷商是重屋,周代是明堂。

至于复屋,清代学者俞樾云:“复屋者,于栋之下,复为一栋以列椽,亦称重橑……《作雒》之重亢、复格,亦似皆复屋之制。”文震亨说“复室须内高于外”,复屋的建造,里面的建筑,台基要高于外面,这样有高度的落差,有利于日照、采光,建筑外观也显得庄严大气。

【名家杂论】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礼制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文震亨说台阶“愈高愈古”,这话极有道理。台阶越高,越有古意,这种古意,可以直追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宫殿,都是基台崇伟,建在高台之上,铺着长长的台阶,极具崇高威仪之感,朝觐者要一步步登台阶而上,仰视大殿,而大殿建筑高得让人头晕。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引用元代某人的记述,说“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从汉代宫殿的旧址看,台基非常高,如同山一样耸立,看着都让人悚然而惊。可知当年汉武帝站在高高的大殿之上,宫娥珠翠环绕,武士威严而立,文武百官则伏地山呼万岁,那场面该是何等地震撼,诚可谓“大汉雄风”。

登台阶也有规矩。《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登台阶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迈步之前,主人和宾客要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先登,客人紧随其后。不能单脚迈,每上一层台阶,一只脚踏上时,另一只脚也必须跟着踏上,等两脚并齐,然后再上第二层台阶。

江南宅院毕竟是婉约旖旎的,没有秦汉宫阙那样的壮阔之美,故而台阶能建几级就可以了,太高也吃不消。台阶要装饰得漂亮一些,种点沿阶草或者鸢尾、虞美人之类的草花,还须用碧青的苔藓点缀几许诗情。古人提到台阶,多半会想到青苔,台阶上长着苔藓,便带着一种古雅的诗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而李白的《长干行》是“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则为“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若无青苔的映衬,该是多么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