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

古人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若鸿渐之“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然其时法用熟碾为“丸”为“挺”,故所称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至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1〕郑可简始创为“银丝冰芽”,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惟新胯〔2〕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而我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3〕“候汤”〔4〕“择器”,皆各有法,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建城”等目而已哉!

【注释】

〔1〕漕臣:主管漕运的人。

〔2〕新胯:制茶的印模。

〔3〕洗茶:洗去茶上的尘垢。

〔4〕候汤:观察水沸的情况。

【译文】

古人论述茶道的,不假思索就可数出几十家,像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可谓论述详尽。但当时制茶是用熟碾之法把茶做成团形或条形,所以又叫作“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宣和年间开始以茶色有白霜为贵。宋代主管漕运的大臣郑可简始创“银丝冰芽”,专取茶心嫩芽,用泉水洗净,去除龙脑等异香,用刻有蜿蜒小龙的模具压制而成,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定法不再改变。到明朝又变得不同了,烹煮之法也和前人不一样,但更加简便,很有自然情趣,可以说是完全体现了茶叶的本味。至于洗茶、候汤、选择器具,都有各自方法,不仅仅是奢谈装炭的篮子、盛水的杯子、斑竹风炉、藏茶竹筒等名目而已。

【延伸阅读】

唐宋时饮茶,茶末与茶汤同饮,饮后不留余滓。烹茶有两类,煎茶和点茶。煎茶盛行于唐,点茶盛行两宋。点茶尤重盏面浮起的乳花,因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七碗”遂指代茶。

斗茶之源,可溯至唐代。宋徽宗时宫廷斗茶,实际比试点茶技巧,茶品佳,水品亦然。斗茶所较,仍是盏面乳花,“咬盏”与否,便是斗茶的胜负规则。斗茶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即已衰歇。

客至点茶,送客点汤。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又或者意在留客,此际它便成为收拾酒席,再入舞筵的一个过渡。吴文英《杏花天·蛮姜豆蔻相思味》:“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憔悴文园病起。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点汤之意,此词所咏,最是淋漓。

【名家杂论】

《茶经》《茶谱》《茶说》《茶录》《茶话》《茶约》《茶考》《茗芨》《茗林》《水品》《水辨》……关于茶的著作,怕是三天三夜也数不完,可见茶在中国之深入人心。

周作人有一篇《喝茶》的散文:“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清芬幽雅的茶香间,文人士大夫淡泊闲适的情趣跃然纸上,意义却大抵和“醉翁之意不在酒”类似。

《茶经》上说是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而一发现,茶就成为中国人须臾不可少的灵秀之物。茶之于国人,甚于咖啡之于西方人。

文人雅士饮茶,从择茶、择具到煎水、行茶,悉心讲究,品茶,更是品的心性。水本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清饮,最是雅静。而茶禅一味,禅宗讲究清心自悟,而茶清通自然,算得上绝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