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闽中珠灯第一,玳瑁、琥珀、鱼魫〔1〕次之,羊皮灯名手如赵虎所画者,亦当多蓄。料丝〔2〕出滇中者最胜;丹阳所制有横光,不甚雅;至如山东、珠、麦、柴、梅、李、花草、百鸟、百兽、夹纱、墨纱等制,俱不入品。灯样以四方如屏,中穿花鸟,清雅如画者为佳;人物、楼阁,仅可于羊皮屏上用之;他如蒸笼圈、水精球、双层、三层者,俱恶俗。篾丝者虽极精工华绚,终为酸气。曾见元时布灯,最奇,亦非时尚也。

【注释】

〔1〕鱼魫:即“明角灯”,古代彩灯名。以鱼脑骨架制成。

〔2〕料丝:料丝灯,彩灯名,以玛瑙、紫英石等做原料,抽丝而成。

【译文】

灯,福建珠灯第一,玳瑁灯、琥珀灯、鱼鳞骨灯差一等,制灯名匠赵虎所画羊皮灯也应多收藏。料丝灯则以云南出产为优;丹阳的灯,横向散光,也不雅观;至于山东的珠灯、麦灯、柴灯、梅花灯、李形灯、花草灯、百鸟灯、百兽灯、夹纱灯、墨纱灯等式,都不入品级。灯的样式以四面方正如屏,中间穿插花鸟,清净淡雅如画的为上等。至于人物、楼阁,只能用于羊皮灯外屏上,其他如蒸笼圈、水晶球、双层、三层灯等样式,都很俗气。篾丝灯,虽然精巧华丽,却透着股酸腐气。曾见元代的布灯,最奇特,却并不时尚。

【延伸阅读】

灯,形声字,从火,繁体字为“燈”。本义是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雏形为原始先民点燃的篝火。《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登,即灯也。

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形似高足盘,有的有盖。春秋战国时,古人在祭祀时,增加了“瓦豆”并且沿用原来的称呼“登”。于是,中国最早的灯诞生了。后来,人们也用青铜的“豆”来当作灯具,于是产生了“镫”字。再后来,灯又有石、陶和金属等多种材质,于是始简化为“灯”。

也有人说“灯”原为“锭”。《说文解字》里说:“锭,镫也,锭中置烛故谓之镫”。可见,“镫”是油灯,而“锭”则是最早的烛台。至于古灯的量词“盏”,则来源于唐宋的“茶盏”。因为“茶盏”与“盏托”合起来和瓷质的油灯十分相似,故称为“灯盏”,此后遂以“盏”为灯的量词。

【名家杂论】

古灯的燃油主要是动物油,以牛油居多,植物油主要是麻籽油、白苏籽油、乌桕油、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等。

司马迁在《史记·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鲸油烛。《三秦记》中也有记载: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烛。真实与否恐怕要待到始皇墓打开的那一天才知真伪。

清代《燕京岁时记》对走马灯有个概括:“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的发明,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会利用空气对流原理,推动灯中心的转轴转动,并带动纸剪的人马转动。

古代祭祖时有专用的长明灯,昼夜燃烧。长明灯对灯油的消耗很大,所以其灯盘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