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

湘竹榻及禅椅皆可坐,冬月以古锦制缛,或设皋比〔1〕,俱可。

【注释】

〔1〕皋比:虎皮。

【译文】

坐的东西,湘妃竹的竹榻和禅椅都可以,冬天用古锦缎作垫子,有时用虎皮也可以。

【延伸阅读】

湘竹,清代陈鼎《竹谱》称“潇湘竹”“泪痕竹”。《二如亭群芳谱》载: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湘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是竹家具的优质用材。湘竹在文震亨的文章里,多有提及,大概除了其适应性强、极具观赏价值外,可能更多因了湘妃竹的美丽传说。

据古书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意思是,古时候有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追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点,故又名“泪竹”,或称“湘妃竹”。

【名家杂论】

早期殷人的起居方式承传于祖先的蹲踞与箕踞。到了殷晚期,跪坐作为主要的坐式,席成为主要坐具。与席同时或稍后,商周开始出现称作“床”的家具。在没有椅子的时期,床和榻是坐具也是卧具。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有所区分,床略高于宽于榻,可坐可卧,而榻则相反。东汉时胡床,即后来的马扎,由西域少数民族传于汉地,坐具开始向高足发展。凳,最初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凳子作为坐具,是在汉代以后,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椅子始源于魏晋和隋朝,初名为胡床或马扎,唐明宗时期开始出现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现交椅,是权力的象征。宋代还出现了圈椅、太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等。

古代坐具经历了从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从无足到低足到高足。千百年来,人们对坐具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文震亨句末说:“或设皋比,俱可。”令人不禁莞尔。在500年后的今天,连老虎都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背景下,一时间“洛阳皮贵”的虎皮,在文震亨眼里,仅仅是和“锦缎”一样,俱可作为坐具上的垫子。

坐具 - 图1

█〔清〕禹之鼎 王原祁艺菊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