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荔枝虽非吴地所种,然果中名裔,人所共爱,“红尘一骑”,不可谓非解事〔1〕人。彼中有蜜渍者,色亦白,第壳已殷,所谓“红糯白玉肤”,亦在流想间而已。龙眼称“荔枝奴”,香味不及,种类颇少,价乃更贵。

【注释】

〔1〕解事:懂事。

【译文】

荔枝虽非吴地苏州所产,但果中名品,人所皆爱,“红尘一骑”也并非全是杨贵妃之过错。有种用蜜腌渍过的荔枝,颜色发白,而外壳殷红,有“红糯白玉肤”的说法,不过这也只是对荔枝的想象而已。龙眼又称“荔枝奴”,香味不及荔枝,种类也少,价格更贵。

【延伸阅读】

荔枝,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古称“荔支”“离支”“离枝”“丹荔”“红荔”。西汉时《上林赋》载荔枝为果中佳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果品以荔枝为贵”,有“百果之王”的美称。它以“形圆而色丹,肉晶而味美”闻名于世,是夏季消暑的最佳果品之一,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

荔枝外形讨人喜爱,常常被诗人当作艺术品欣赏,白居易赞它“红颗珍珠诚可爱”“荔枝新熟鸡冠色”,韩偓称它“封开玉笼鸡冠湿,叶衬金盘鹤顶红”,曾巩则说:“剖见隋珠醉眼开,丹砂缘手落尘埃。”

当然,最有名还要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名家杂论】

所谓“樱桃嫣红枇杷黄,杨梅荔枝争上场”,四种水果中,樱桃太小,只配美人小口;枇杷太黄,色相不雅;杨梅红得发紫,兴许带酸;只有荔枝,冰清玉洁,剥去并非光鲜的红壳,果肉却润白如雪肤,轻含口中,如饮琼浆,凉爽又甘甜。

荔枝最先名为“离支”,早在公元前3世纪,张勃《吴录》载:“誉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汉代刘邦称帝时,就曾收到南海尉赵佗从岭南进贡的荔枝,十分高兴。从此,荔枝成了贡品,每年都进贡朝廷。公元前116年,刘邦的曾孙刘彻派军攻破南越,曾取岭南荔枝树百余株移植到陕西,并建“扶荔宫”一所,但终因水土不适,荔枝树在北方未有存活。

荔枝果形别致、果肉状若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古代的文人雅士多喜爱,并称颂有加。诗人白居易曾作诗:“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唐人张九龄更赞荔枝是“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苏东坡甚至因嗜食荔枝而有落籍广东之想:“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人常以美人比喻一些美好的事物,譬如苏轼用西子比西湖,明人张潮将荔枝誉为尤物,殊为贴切。荔枝被视作果中珍品,《列仙传》里甚至记载:“有食荔枝而得仙者。”作为走贵族化路线的荔枝,其与帝王后妃、公卿贵人之间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夜航船》中载:“汉武帝时始得交趾荔枝,植上林。”宋徽宗赵佶也曾在禁苑里种植过荔枝,并作有《宣和殿荔枝》诗。杨贵妃喜欢荔枝,唐明皇专设驿站,千里送荔枝,以至“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因此有杜牧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人遂以“妃子笑”为荔枝别名。元代《荔枝状》记载了一种叫“十八娘”的荔枝,因闽南王的第十八个女儿爱吃此果而得名,所以元诗有“青铜三百一斗酒,荔枝十八谁家娘”之句。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