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瓶

随瓶制置大小倭几之上,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堂屋宜大,书屋宜小,贵铜瓦,贱金银,忌有环,忌成对。花宜瘦巧,不宜繁杂,若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二枝须高下合插,亦止可一二种,过多便如酒肆;惟秋花插小瓶中不论。供花不可闭窗户焚香,烟触即萎,水仙尤甚,亦不可供于画桌上。

【译文】

根据花瓶大小选择合适的日本几案,春冬宜用铜瓶,夏秋用瓷瓶;厅堂用大瓶,书房用小瓶,以铜瓶瓷瓶为贵,以金银制瓶为俗,忌讳有瓶耳,忌讳成对摆放。瓶花要瘦小巧妙,不宜繁复杂乱,单枝须有奇特之处,两枝要高低错落相宜,最多只能插一两种,太多则俗如酒肆茶坊;只有秋花插小瓶,可以不用顾忌这些。插花的房间不可关窗燃香,因为花遇烟会枯萎,水仙尤其如此,也不可放在画桌上,以免颜料熏染。

【延伸阅读】

放置花瓶需有花几,花几又称花架或花台,大都较高,它的用途主要是承托花盆、盆景,常置于纱槅前的天然几的两侧,或置室隅。花几比茶几出现得晚。到了清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了细高造型的几架。到了晚清,花几非常盛行,现在流传于世的花几大多是清朝时的作品。花几的式样较多,不仅有圆,有方,有高有矮,而且根据花盆、花瓶的需要,还有各种小花几,属于家具中典型的“小件”。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历来都有陪嫁花瓶的传统,以前是瓷质花瓶,后来为玻璃花瓶,寓意“平(瓶)平安安、圆圆满满、荣华富贵(雕富贵牡丹花)”。

【名家杂论】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汉代初始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兴盛期、宋代极盛期、元明成熟期、清代衰落期等阶段。徽派文化有东瓶西镜一说,瓷都景德镇的花瓶代表我国历史文化结晶远销海外。从祭器发展而来的花瓶代表着江南文化,象征和平、安康,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以及风土民情的变迁,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载体。

秦汉以前,民间已有用花祭祀、借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但缺乏艺术匠意的加工。汉魏六朝时文人、道家、佛家都嗜插花,赏花木之风甚盛,出现了用盘来插花的记载,《南史》记载佛前供花,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不萎,庾信诗“金盘衬红琼”和“新盘待摘荷”都是盘花。用瓶插花古已有之,且插花之器也颇考究。明张德谦《瓶花谱》“品瓶”条云唐以前专尚铜尊、暴、觚、壶,其后则多用瓷。

隋唐时可称插花的黄金时代。隋代佛教盛行,佛前供花普遍,日使在考察佛教时,插花流传于日本。唐代把农历二月十五定为花朝,视作百花诞,甚至有女皇武则天下令百花同时盛开的传说。宋人喜爱梅花,讲求高雅韵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时“四艺”。

明代花器多样,瓶、盖、碗、筒、篮、吊挂无一不可,有自由、惬意的竹筒插花,也有发古幽思用商周鼎作花器的插花。明代建立了系统和完整的插花理论,把插花艺术推向顶峰。明代插花著作十分丰富,如《花史左编》《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是世界上最早且最系统完善的插花理论专著。

清代因盆栽盆景风气勃兴,逐渐凌驾于插花之上,插花日渐衰微,花瓶有名无实,至民国彻底沦为摆设。